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格局呈现出自建工厂主导与外部合作互补的特点。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已形成「以北京亦庄工厂为核心,外部代工为补充」的多元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自建工厂:产能扩张的核心引擎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生产基地是当前及未来的主力生产来源。该基地分为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已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 30 万辆,主要生产小米首款车型 SU7。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拥有超过 700 台机器人,实现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关键工艺的 100% 自动化。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累计交付量已超过 21.61 万辆,自建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接近饱和。
- 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总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二期工厂主要用于生产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纯电 SUV),该车型计划于 2025 年 6 月上市,预计初期产能爬坡后月交付量可达 1.5 万辆。
二、外部代工:缓解产能压力的重要补充
尽管自建工厂是核心,但小米仍通过外部代工应对短期产能缺口:
- 北汽集团:早期 SU7 车型曾由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工信部目录显示生产方为北汽),但随着自建工厂投产,SU7 的生产已逐步转向北京亦庄基地。
- 富士康:有消息称小米第二款 SUV YU7 的部分批次由富士康代工,但未获官方确认。富士康作为电子制造巨头,可能参与智能化组件的生产,而非整车代工。
- 武汉东风:第三款车型「昆仑」SUV(增程式动力,定位 15 万元级)预计 2026 年上市,可能由武汉东风汽车代工或通过改造东风工厂生产。不过,2025 年该车型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三、代工模式的战略逻辑
小米采用「自建 + 代工」双轨制的核心原因包括:
- 快速量产需求: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小米需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仅靠自建工厂(一期 + 二期总产能 30 万辆)仍存在缺口,需依赖代工填补。
- 风险分散:代工模式可降低初期重资产投入风险。例如,第三款车型「昆仑」选择东风代工,既能利用其成熟的生产线,又可避免自建工厂的时间成本。
- 技术协同:与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的合作,可整合电子制造、电池技术等优势资源。例如,SU7 部分车型搭载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通过供应链混装提升产能弹性。
四、未来趋势:自建产能占比提升
小米正加速推进自建工厂的产能扩张:
- 三期工厂规划:北京亦庄二期工厂旁已预留 52 公顷工业用地,未来可能建设三期工厂,进一步将总产能提升至 50 万辆以上。
- 武汉基地布局:小米在武汉投资建设空调工厂,并与东风汽车洽谈合作,未来可能在武汉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辐射华中市场。
综上,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格局以自建工厂为主导,北汽、富士康等企业为补充,而东风代工的第三款车型尚未量产。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三期规划推进,小米将逐步减少对外部代工的依赖,强化自主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