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和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呈现出多维度、分阶段的特点,不同车型的生产模式存在差异,同时小米也在加速自建产能布局。以下是基于最新资料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车型 SU7 的生产模式:自建工厂为主,代工为辅
- 初期代工阶段:小米首款车型 SU7 在 2023 年 11 月通过工信部申报时,生产主体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这一阶段的代工合作主要解决生产资质问题,确保 SU7 能快速上市。
- 自建工厂产能提升:随着小米北京亦庄工厂的投产,SU7 的生产逐步转向自主化。2024 年 4 月,小米汽车工厂开始批量交付 SU7,2024 年累计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自建工厂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实际产能已超过一期设计的 15 万辆 / 年,并计划在 2025 年年中竣工的二期工厂进一步提升至 35 万辆 / 年。
- 代工合作的延续:尽管自建产能为主,小米仍与北汽保持合作。例如,SU7 的部分零部件(如电池总成)由小米自主生产,而整车制造环节可能仍有部分依赖北汽。
二、新车型 YU7 和昆仑 SUV 的代工探索
- YU7(首款纯电 SUV):根据工信部公告,YU7 的生产资质主体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提及代工方。结合雷军 “不代工” 的表态,推测 YU7 将主要由自建工厂生产。但由于 2025 年产能压力(全年目标 35 万辆),不排除与现有合作伙伴(如北汽)在关键零部件或产线调度上的协同。
- 昆仑 SUV(增程式车型):代号 “昆仑” 的第三款车型预计 2026 年上市,定位 15 万级增程 SUV。根据爆料,小米可能选择武汉东风汽车代工,或收购并改造东风现有工厂。这一合作的背景是小米现有产能紧张,且增程式车型的供应链与纯电车型存在差异,需借助东风在传统动力领域的经验。
三、代工合作的逻辑与挑战
- 代工选择的动因:
- 产能补充:小米 SU7 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自建工厂产能爬坡需要时间,代工可快速缓解交付压力。
- 技术协同:富士康在智能化组件、长城汽车在电池技术上的优势,可弥补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不足。
- 政策合规:2025 年实施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允许委托加工,但要求被代工方满足研发投入、产能等条件。小米作为头部企业,符合资质要求。
- 潜在风险:
- 品控挑战:代工模式下,小米需与代工厂在生产标准、供应链管理上深度协同,避免出现品控波动。
- 政策风险:若代工管理办法进一步收紧(如限制代工企业数量),可能影响小米的产能规划。
四、未来趋势:自建产能主导,代工作为补充
- 长期战略:雷军多次强调 “不代工、不收购”,小米正加速自建产能布局。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武汉工厂(规划中)将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代工的阶段性角色:短期内,代工仍是缓解产能压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新车型上市初期。例如,昆仑 SUV 若选择东风代工,可快速实现量产,避免自建工厂的时间成本。
- 供应链整合:小米通过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核心供应商,逐步实现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减少对代工厂的依赖。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呈现 **“核心车型自主化、新车型探索代工”** 的格局:
- SU7:以自建工厂为主,北汽代工为辅。
- YU7:预计自主生产,产能压力下可能与北汽协同。
- 昆仑 SUV:可能与东风合作代工,或通过收购工厂实现生产。
这一模式既体现了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定力,也反映出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的务实态度。未来,随着自建产能的全面释放,代工合作可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