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已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全国及全球逐步扩展的格局,其加工工厂的技术水平、产能规划及供应链管理均展现出行业领先的竞争力。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北京工厂:产能扩张与技术标杆
1. 工厂概况与产能规划
- 一期工厂:
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9.6 万平方米,综合自动化率超过 91%,满产后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 二期工厂:
紧邻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53.1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2024 年 7 月动工,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投产后北京两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二期工厂采用更先进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可将 72 个零部件一次成型,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 三期规划:
毗邻二期工厂的 52 公顷地块已公示为一类工业用地,推测为三期工厂预留,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产能。
2. 技术亮点
- 智能制造:
工厂配备超 700 个机器人,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包括 9100 吨压铸岛集群(规模超过特斯拉上海工厂)、75 台喷漆机器人及 AMR 视觉物流系统,实现 “黑灯工厂” 级生产。 - 绿色制造:
采用水性环保涂料(VOCs 含量仅 10%-20%)、干式纸盒喷漆房技术(减少 80% 废气排放)及锆化工艺(零重金属废水排放),符合欧盟环保标准。 - 测试与体验:
工厂内设 2.5 公里测试跑道和直营体验店,支持研发、生产、销售闭环,同时开放常态化参观,提升品牌透明度。
二、全国布局:武汉与上海的战略意义
1. 武汉:供应链深化与零部件生产
- 零部件工厂:
武汉江夏区已落地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项目,年产 30 万套,配备 34 台焊接机器人及检测设备,强化车身结构件供应。 - 智能家电工厂:
光谷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2025 年底投产)主要生产空调,但未来可能与汽车供应链协同,例如热管理系统或电子部件。
2. 上海:出口与全球化枢纽
- 物流与研发:
上海松江物流中心覆盖华东及华中订单,未来可能承担出口物流;徐汇区总部则聚焦研发与海外市场策略制定。 - 海外工厂规划:
小米计划在波兰设立 KD(散件组装)工厂,利用欧盟内部关税豁免政策降低成本,并探索东南亚、中东本地化生产。
三、供应链与产能保障
1. 核心供应商与技术合作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与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双供应商体系,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及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
- 电驱系统:汇川技术 V6s 电机(21,000rpm)与联合电子电控系统,适配高性能车型。
- 自动驾驶:禾赛激光雷达、纵目科技 ADS 及小米自研端到端大模型,支持 L2-L4 级功能。
2. 供应链管理
- 垂直整合:通过小米智造基金投资近百家供应链企业,覆盖电池回收、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
- 风险应对:采用 AI 预测需求、区块链提升透明度,并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保供协议,保障关键零部件稳定供应。
四、政策与市场驱动
1. 政策支持
- 新能源补贴:2025 年国家及地方补贴政策(如海南充电费用补贴、四川置换补贴)刺激市场需求,间接推动产能扩张。
- 双积分政策:小米通过高销量新能源车型积累积分,为后续燃油车业务铺路。
2. 市场需求
- 订单压力: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系列累计锁单超 32 万辆,交付周期最长达 50 周,倒逼产能提升。
- 产品矩阵:除 SU7 外,2025 年 6-7 月将上市 SUV 车型 YU7,进一步拉动需求。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1. 当前挑战
- 产能爬坡:二期工厂投产后需快速提升良率,避免供应链瓶颈。
- 海外拓展:欧洲市场的环保法规、中东的高温适配及东南亚的本地生产要求需逐一突破。
- 竞争加剧: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的产能扩张可能挤压市场份额。
2. 未来规划
- 2025 年目标:北京工厂产能达 30 万辆,全年交付 35 万辆,冲刺 45 万辆。
- 2026 年布局:武汉工厂可能升级为整车生产基地,上海工厂启动出口,海外 KD 工厂投产。
- 长期愿景:2030 年前实现全球六大工厂布局,年产能突破 200 万辆,跻身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加工工厂以北京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如 9100 吨压铸、AI 质检)、产能扩张(二期投产、三期规划)及供应链优化(武汉零部件、上海出口),正快速从 “造车新势力” 向 “全球玩家” 转型。尽管面临市场竞争与全球化挑战,小米凭借高效执行力与生态协同优势,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