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 29 日,小米集团尚未公布 2025 年全年财务数据,因此无法直接回答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具体盈利金额。不过,结合现有信息和行业动态,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其盈利前景:
一、2024 年亏损背景与 2025 年战略调整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毛利率 18.5%,但经调整净亏损达 62 亿元,平均每辆车亏损约 4.53 万元。这一亏损主要源于三方面:
- 研发与产能投入:小米在智能驾驶、多车型开发(如 SU7 Ultra、YU7)、工厂扩建(北京二期工厂)等领域的投入超过 240 亿元。
- 规模效应不足:全年交付 13.68 万辆,尚未达到单车成本摊薄的临界点(通常需 30 万辆以上)。
- 市场竞争策略:SU7 系列定价 21.59-29.99 万元,以性价比抢占市场,牺牲短期利润换取用户基数。
2025 年,小米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并通过两条路径提升产能:
- 生产线挖潜:现有工厂产能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85%。
- 供应链协同:召开供应商大会,确保核心零部件(如电池、芯片)稳定供应。
二、2025 年盈利关键驱动因素
1. 销量与收入增长
- 第一季度表现:2025 年 Q1 交付 7.56 万辆,完成全年目标的 21.61%,其中 SU7 Ultra 占比超 50%(售价 52.99 万元),带动单车收入提升至 28 万元。
- 全年预测:若达成 35 万辆目标,按均价 25 万元测算,汽车业务收入将达 875 亿元;若产能超预期(如 40 万辆),收入可能突破 1000 亿元。
2. 毛利率改善
- 车型结构优化:SU7 Ultra 毛利率预计达 28%(基础款 SU7 约 18%),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将拉整体毛利率。
- 成本控制:零部件通用化率从 38% 提升至 61%,研发成本分摊至每辆车的比例下降 17%。
- 规模效应:当交付量突破 30 万辆,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可降低 10%-15%。
3. 政策与生态协同
- 政府补贴:上海等地对新能源汽车置换提供最高 1.5 万元补贴,直接提升终端销量。
- 生态反哺:72% 的 SU7 车主同时购买小米手机或智能家居产品,带动 IoT 业务收入增长 30%。
三、盈利预测与潜在风险
1. 机构预测
- 海通国际:2025 年小米汽车净利润或达 120 亿元,主要受益于销量增长和毛利率提升。
- 雪球分析:若销量达 40 万辆,利润可能超 100 亿元,对标理想汽车 2023 年 37.6 万辆销量对应 118 亿元净利润的表现。
- 亿欧汽车:乐观情况下,2025 年 Q3 或 Q4 小米汽车业务有望实现单季度盈利,全年净利润约 80 亿元。
2. 风险因素
- 产能瓶颈:当前月产能约 2 万辆,需在 Q2 提升至 3 万辆才能完成 35 万辆目标,否则可能导致订单流失。
- 市场竞争:比亚迪、小鹏等品牌加速推出新车型,可能挤压小米在 20-30 万元市场的份额。
- 技术投入:AI 研发、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可能侵蚀利润,2025 年研发费用预计超 70 亿元。
四、长期盈利路径
小米汽车的盈利逻辑与特斯拉早期路径相似,即通过规模扩张→成本下降→毛利率提升→生态反哺实现良性循环:
- 短期(2025-2026 年):聚焦销量增长,通过 SU7 Ultra 和 YU7(SUV 车型)覆盖 20-50 万元市场,提升品牌溢价。
- 中期(2027-2028 年):产能释放(北京二期工厂年产能 105 万辆),零部件自研比例提升至 60%,毛利率目标达 25%。
- 长期: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通过软件订阅(如智能驾驶)、数据服务等创造增量收入,参考特斯拉 FSD 业务模式。
五、总结
综合现有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大概率仍处于亏损收窄阶段,尚未实现全年盈利。若 35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且毛利率提升至 20%,全年亏损可能收窄至 20-30 亿元;若产能超预期(如 40 万辆),则存在扭亏为盈的可能性。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以下节点:
- 2025 年 Q2 财报:产能爬坡进度、SU7 Ultra 交付占比。
- 北京二期工厂投产:6 月投产后月产能能否提升至 3 万辆。
- YU7 上市:6-7 月 SUV 车型推出,能否打开新市场空间。
建议持续关注小米集团官方公告及行业分析报告,以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