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的最新信息显示,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模式已从早期的代工合作转向自建工厂自主生产,但在部分车型或供应链环节仍存在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生产体系:自建工厂主导
小米汽车自 2023 年起逐步实现生产自主化,其核心制造基地位于北京亦庄超级工厂,这也是目前小米汽车的主要产能来源:
- 工厂规模与产能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产线优化,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9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年中竣工,扩建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5 万辆 / 年,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 技术与生产模式
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小时产能达 40 辆,生产周期缩短至 76 秒 / 台。同时,小米引入C2M 柔性智造系统,实现用户订单直达产线,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48 次 / 年,显著优化供应链效率。 - 资质与战略转型
2024 年 8 月,小米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结束了与北汽集团的代工关系。这一里程碑式进展标志着小米汽车从 “代工贴牌” 转向 “自主制造”,强化了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节奏的控制能力。
二、代工合作的演变与现状
尽管小米汽车主品牌以自建工厂为主,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代工合作的阶段性布局:
- 早期代工:北汽集团(2023-2024 年)
2023 年 11 月,小米首款车型 SU7 通过工信部公告时,生产方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位于小米亦庄工厂。这一阶段的代工合作主要是为了快速获取生产资质和产能,满足初期交付需求。 - 当前代工:特定车型与投资项目
- 羿驰 01 电动跑车:2025 年 4 月,小米投资的工匠派新能源与江铃集团合作推出的羿驰 01 车型,由江铃代工生产。该车型定位两座电动跑车,属于小米生态链企业的独立项目,与主品牌 SU7 系列无关。
- 供应链协同:富士康、长城汽车等企业仍参与小米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例如富士康负责智能化组件,长城旗下蜂巢能源供应电池。但这些合作属于供应链环节,而非整车代工。
三、产能扩张与市场策略
为应对订单压力,小米汽车在 2025 年采取了以下措施:
- 产能提升
通过双班制生产、二期工厂扩建及供应链优化,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实际产能有望突破 45 万辆。 - 车型布局
除主销车型 SU7 外,小米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推出首款 SUV 车型 YU7,预计年产量 10 万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 技术创新
工厂引入数字孪生装配系统、模块化电池底盘等技术,支持个性化配置(如车机芯片可选骁龙 8295 或天玑 Auto),并通过区块链实现 3.7 万个零部件的生产轨迹溯源。
四、政策与行业背景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调整也影响了小米的生产策略:
- 代工政策收紧
2025 年起,政府拟提高代工准入门槛,要求代工企业年产能不低于 5 万辆、研发投入超 40 亿元等。这一政策促使小米加速自建产能,降低对外部代工的依赖。 - 全球化布局
小米汽车尚未明确海外代工计划,但通过与蔚来共享换电站电池仓规格、接入开源制造平台等方式,为未来国际化生产奠定基础。
结论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主体是北京亦庄超级工厂,自主生产占主导地位。早期与北汽的代工合作已终止,当前代工仅存在于生态链投资项目(如羿驰 01)及供应链环节。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产能释放,小米汽车正逐步实现从 “代工依赖” 到 “自主制造” 的转型,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巩固竞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