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呈现 “自建工厂主导 + 战略合作代工” 的双轨制特征,具体代工合作方及产能分配如下:
一、核心产能布局:自建工厂释放规模效应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作为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该工厂一期于 2024 年 3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承担小米 SU7 系列的生产任务。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竣工,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重点支持 2025 年推出的纯电 SUV 车型 YU7 的量产需求。截至 2025 年 3 月,北京工厂双班生产模式已实现月产能 1.2 万辆,累计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
- 技术亮点:工厂采用数字孪生装配系统(虚拟调试误差<0.05mm)、区块链零部件溯源技术,并实现用户订单直达产线的 C2M 柔性智造,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48 次 / 年。
- 武汉基地战略布局
小米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投资建设了小米武汉总部、科技园及空调工厂,2024 年 9 月开工的空调工厂与汽车业务形成产业协同。尽管武汉尚未建成汽车工厂,但小米与东风汽车的合作已进入实质阶段,双方计划在武汉经开区利用东风云峰工厂代工生产增程式 SUV “昆仑”(内部代号 N3)。该工厂具备 30 万辆年产能,采用 3D 数字化设计和柔性生产线,可兼容燃油、混动、纯电车型生产。
二、代工合作:战略伙伴补充产能缺口
- 东风汽车集团
- 合作背景:小米与东风的合作始于 2024 年底,因北京工厂产能饱和,且增程式 SUV “昆仑” 需快速上市,双方签署框架协议,由东风代工该车型。
- 代工细节:东风云峰工厂将负责 “昆仑” 的焊装、涂装、总装环节,小米团队深度参与生产管理。该车型搭载 1.5T 增程器 + 纯电驱动系统,起售价约 15 万元,预计 2026 年上市,初期年产能规划 8-10 万辆。
- 区域协同:小米武汉总部与东风集团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展开技术合作,未来可能拓展至更多车型代工。
- 北汽集团(历史合作)
2023-2024 年期间,小米首款车型 SU7 通过北汽越野资质完成工信部申报,并在北汽工厂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但 2024 年 7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后,SU7 的生产主体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汽仅保留部分零部件供应合作。
三、产能规划与未来战略
- 2025 年产能目标
北京工厂一期 + 二期年产能 30 万辆,叠加东风代工的 8-10 万辆,全年总产能可达 40 万辆,支撑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若市场需求超预期,武汉基地可能启动自有工厂建设。
- 长期战略
小米计划在 2026 年前建成北京、武汉、上海三大生产基地,形成 “6 工厂 + 百万产能” 布局。其中上海工厂定位出口,主攻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未来可能引入当地代工合作伙伴。
四、代工模式的底层逻辑
- 风险分散:通过自建工厂保障核心车型产能,同时借助代工快速拓展细分市场(如增程式 SUV),避免重资产投入风险。
- 技术协同:与东风合作可共享其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尤其是供应链管理和工艺优化能力。
- 政策适配:代工模式帮助小米快速通过工信部准入审核,同时利用地方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如武汉经开区对东风的产能支持)。
综上,2025 年小米汽车的主力车型(如 SU7、YU7)以自建工厂生产为主,增程式 SUV “昆仑” 则由东风云峰工厂代工。这种 “自主 + 代工” 的双轨制,既确保了核心产能可控,又为产品线扩张提供了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