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保时捷回应小米

2025-04-29 10:53:05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Oliver Blume)针对小米 SU7 Ultra 的市场表现及竞争关系,在多个公开场合发表了明确回应。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保时捷对小米的核心回应:品牌定位差异与技术路径分歧


  1. 否认直接竞争关系
    奥博穆在接受《Automotive News》等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保时捷不将小米视为直接竞争对手。他强调,小米的低价策略(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元)与保时捷的 “驾驶能力” 不可相提并论。这一表态反映了保时捷对自身品牌价值的坚持 —— 作为拥有 75 年赛道基因的豪华品牌,保时捷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机械性能、驾驶体验和品牌溢价,而非单纯的参数对比或价格竞争。

  2. 技术路径的分歧
    保时捷认为,小米 SU7 Ultra 的 1548 马力、1.98 秒零百加速等参数虽具颠覆性,但 **“驾驶能力” 不仅限于动力输出 **。奥博穆指出,保时捷在底盘调校、空气动力学、热管理等领域的积累(如 Taycan Turbo GT 的 PDCC 动态控制系统)是小米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例如,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圈速为 2 分 11 秒 28,而小米 SU7 Ultra 虽以 2 分 09 秒 944 刷新纪录,但保时捷认为这更多是 “赛道特化调校”,与日常驾驶体验存在差异。

  3. 市场策略的差异化
    保时捷坚持 “价值导向” 而非 “销量优先”,其电动车型定价普遍高于小米。例如,Taycan Turbo GT 售价约 199.8 万元,而小米 SU7 Ultra 仅为其 26.5%。奥博穆表示,保时捷不会为了销量牺牲品牌定位,未来推出的卡宴 EV、电动版 718 等车型仍将维持高价策略。


二、背景:保时捷在华电动化困境与小米的市场冲击


  1. 保时捷电动车销量低迷
    数据显示,保时捷在中国的电动车销量持续疲软。2024 年前三季度,Taycan 全球交付量同比下滑 50%,而中国市场的表现更为严峻 ——2025 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华整体交付量同比暴跌 42%,电动车型占比不足 10%。奥博穆坦言,“电动化转型在中国遭遇挫折”,部分原因在于本土品牌(如蔚来、小鹏)在智能化、性价比等领域的快速崛起。

  2. 小米 SU7 Ultra 的市场表现
    小米 SU7 Ultra 自 2025 年 2 月上市以来,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其预售价格从 81.49 万元大幅下调至 52.99 万元,首月销量突破 10000 台,一线城市占比超 85%(深圳 325 辆、北京 250 辆、上海 247 辆)。用户反馈显示,该车在动力、智能驾驶(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车家生态互联等方面表现突出,但交付周期长(平均 43-46 周)和软件磨合问题仍需改进。

  3. 行业格局的变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 “技术普惠” 阶段,本土品牌在 800V 超充、城市 NOA 等领域的领先,正在重塑高端市场规则。保时捷若无法在电动平台、智能座舱等领域实现突破,仅靠品牌光环将难以为继。


三、保时捷的战略调整:收缩电动化与强化本土化


  1. 考虑停售在华电动车
    奥博穆在上海车展透露,保时捷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停止在中国销售电动汽车,转而聚焦燃油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这一决策背后有多重原因:

    • 销量压力:Taycan 等车型销量未达预期,且电动化投入拖累利润(2024 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暴跌 41%)。
    • 政策风险:欧盟 2035 年禁售燃油车政策倒逼保时捷加速电动化,但中国市场的政策环境更复杂,本土品牌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
    • 资源聚焦:保时捷计划投入 8 亿欧元开发燃油和插混新车,如新款 911、卡宴插混版,以维持短期利润。

  2. 强化本土化研发
    为应对中国市场挑战,保时捷宣布将在中国建立研究院,深入研究消费者需求,并计划推出本土化车型。例如,2026 年上市的纯电卡宴将基于 PPE 平台打造,搭载 120kWh 固态电池,CLTC 续航达 1000 公里,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此外,保时捷还将优化经销商网络,计划到 2027 年缩减 30% 网点,以提升渠道效率。

  3. 品牌价值的坚守
    奥博穆强调,保时捷不会为了销量牺牲品牌定位。即便在电动化领域,其产品仍将围绕 “驾驶乐趣” 展开,而非盲目堆砌参数。例如,电动版 718 将保留中置引擎布局,通过电池组位置优化实现 50:50 配重,延续燃油版的操控特性。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1. 对保时捷的挑战
    保时捷的战略调整面临多重风险:

    • 品牌形象稀释:若停售电动车,可能被视为 “电动化转型失败”,影响年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 政策合规压力:中国 “双碳” 目标要求车企加速电动化,保时捷若长期依赖燃油车,可能面临市场准入限制。
    • 技术迭代滞后:本土品牌在 800V 超充、城市 NOA 等领域的领先,可能进一步拉大与保时捷的差距。

  2. 对小米的启示
    小米 SU7 Ultra 的成功验证了 “高性价比 + 智能化” 策略的有效性,但需解决以下问题:

    • 品牌溢价提升:当前用户中 30% 因颜值下单,但 “手机厂造车” 的质疑仍存,需通过技术沉淀和服务升级巩固高端形象。
    • 产能与交付:SU7 Ultra 的等车周期长达 43-46 周,可能导致订单流失,需加快工厂建设和供应链优化。
    • 国际化布局:若小米计划进入欧洲市场,需应对保时捷等品牌的专利壁垒和渠道优势。

  3. 行业趋势
    保时捷与小米的竞争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与科技新势力的碰撞。未来,高端汽车市场可能呈现 “双轨制”:

    • 传统品牌:聚焦机械性能、品牌溢价,通过限量版、定制化服务维持高端地位。
    • 科技品牌:以智能化、生态互联为核心,通过软件定义汽车,重构用户体验。


五、总结:竞争背后的价值博弈


保时捷对小米的回应,本质是 **“品牌价值” 与 “技术普惠”** 的较量。保时捷选择以 “驾驶能力” 为护城河,而小米则通过 “参数碾压” 和 “生态赋能” 冲击市场。这场竞争不仅关乎销量,更涉及对 “豪华” 定义的重新诠释。未来,谁能在电动化、智能化、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谁就能在高端汽车市场占据先机。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683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