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 29 日,公开信息中尚未出现保时捷正式起诉小米的法律诉讼案例。从现有动态来看,双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设计相似性的舆论层面,且保时捷官方多次明确表示未将小米视为直接竞争对手,也未采取法律行动。以下是基于当前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设计争议的背景与法律边界
- 外观设计的舆论争议
小米 SU7 因前脸造型、溜背线条等设计元素与保时捷 Taycan 存在相似性,被部分网友戏称为 “米时捷”。然而,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Michael Kirsch)在 2024 年多次回应称,这种相似性可能是 “优秀设计的不谋而合”,并强调保时捷期待 “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从法律角度看,判断外观设计侵权需对比专利证书与实车差异,而小米 SU7 尚未申请相关外观专利,且保时捷部分早期设计专利已过保护期,现有有效专利与小米车型的设计要点存在显著区别。
- 历史案例的参考价值
汽车行业的外观设计诉讼往往周期长且结果复杂。例如,捷豹路虎起诉江铃陆风 X7 侵权耗时三年才胜诉,而本田起诉双环汽车反被判赔 1600 万元。这些案例显示,外国车企在中国打赢外观设计侵权官司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当设计元素涉及 “功能性” 或 “行业通用语言” 时。保时捷若起诉小米,需承担较高的举证责任,且可能面临舆论风险。
二、保时捷的市场策略与公开表态
- 销量压力与战略调整
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保时捷 CEO 奥博穆透露,因电动车在华销量 “相对较低”,公司可能在未来 2-3 年停止中国市场的电动车销售。这一表态反映出保时捷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谨慎态度,其重心仍放在燃油车和高端电动车型(如 Taycan)上。相比之下,小米 SU7 以 21 万元起售的定价切入中端市场,与保时捷的目标客群几乎无重叠,双方在市场定位上并不构成直接竞争。
- 对小米的差异化回应
保时捷高管在回应设计争议时,措辞微妙且带有讽刺意味。例如,柯时迈称 “保时捷遵循 75 年的独特设计美学”,暗示小米的设计缺乏原创性;同时强调 “期待适用同等标准的企业竞争”,暗指小米尚未达到其技术或品牌高度。这种回应既避免了法律纠纷,又维护了品牌的高端形象,同时通过舆论引导削弱了小米 “碰瓷” 的潜在影响。
三、小米的风险规避与应对
- 设计创新与法律风控
小米在 SU7 的设计上采取了 “借鉴但不照搬” 的策略,例如通过调整灯组造型、尾部线条等细节规避侵权风险。其法务团队也参考了历史案例,预判保时捷起诉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未申请外观专利以降低成本。此外,小米在营销中强调 “对标保时捷”,将争议转化为品牌曝光机会,同时通过参数对比突出自身性价比优势。
- 知识产权布局的重心
小米近年在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集中于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而非外观设计。例如,其已公开的专利包括 “电池包及车辆”“自动驾驶路径规划方法” 等,显示出技术竞争的战略方向。这种布局既符合其 “技术普惠” 的品牌定位,也避免了与传统车企在设计层面的正面冲突。
四、未来可能性与行业启示
- 诉讼的潜在导火索
若保时捷未来起诉小米,可能的切入点包括:
- 专利侵权:若保时捷能证明小米 SU7 的某个设计元素(如车灯结构、车身比例)侵犯其有效专利;
- 不正当竞争:若小米在宣传中过度暗示与保时捷的关联性(如 “小米保时捷联名款” 等虚假信息)。
但从当前信息看,保时捷更倾向于通过舆论而非法律手段回应争议。
- 行业竞争的新范式
小米与保时捷的互动折射出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在新能源时代的博弈。保时捷通过 “设计壁垒” 维护品牌溢价,而小米以 “技术平权” 颠覆定价逻辑,两者的竞争本质上是两种商业模式的碰撞。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竞争可能推动行业在设计创新、技术迭代和价格透明度上的进步。
结论
截至目前,保时捷起诉小米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双方的争议更多停留在舆论层面,且保时捷已通过市场策略调整和公开表态明确了与小米的竞争边界。未来若有法律行动,需关注保时捷是否在核心技术或品牌宣传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在此之前,“米时捷” 更多是一场由设计相似性引发的营销话题,而非实质性的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