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在设计和性能上与保时捷的关联主要集中在小米 SU7 系列,尤其是其高性能版本SU7 Ultra,而 2025 年新推出的 SUV 车型YU7则未直接涉及保时捷的模仿。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 SU7 系列:对标保时捷 Taycan 的设计与性能
- 外观设计的相似性
小米 SU7 自发布以来,其轿跑造型被广泛认为与保时捷 Taycan 存在相似性。例如,溜背式车身、低趴姿态、贯穿式尾灯等元素与 Taycan 高度相似,甚至被网友戏称为 “保时米”。尽管小米设计团队强调 “形态追随功能”,称设计灵感源于流体力学(如水滴形状)和空气动力学需求(风阻系数低至 0.195),但市场普遍认为其外观语言与保时捷 Taycan 存在视觉关联。
- 保时捷官方回应: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曾表示 “好的设计或许总是心有灵犀”,并未直接否认相似性,同时强调保时捷坚持 “设计追随功能” 的品牌理念。
- 性能对标与技术突破
小米 SU7 Ultra 作为高性能版本,直接对标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其搭载三电机驱动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性能参数远超 Taycan Turbo GT(625 马力,2.8 秒)。
- 赛道表现:SU7 Ultra 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刷新量产车圈速纪录,力压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进一步强化了两者的对标关系。
- 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
小米 SU7 的起售价为 21.59 万元,而 SU7 Ultra 预售价 81.49 万元,远低于保时捷 Taycan(103.8 万元起)。这种 “高端性能 + 平民价格” 的策略,被视为对保时捷品牌的 “降维打击”。
二、2025 年新车型 YU7:对标法拉利而非保时捷
小米 2025 年推出的第二款车型YU7(中大型 SUV)则被描述为 “造型类似法拉利 Purosangue”,而非保时捷。其设计特点包括:
- 溜背式车身:与法拉利 Purosangue 的跨界 SUV 风格相似,强调运动感和豪华感。
- 800V 碳化硅平台:支持快速充电,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版本,续航最高达 770km。
- 价格策略:预计起售价 23.59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Y(24.99 万元起),而非保时捷的 SUV 车型(如 Cayenne 91.8 万元起)。
三、保时捷的回应与市场竞争格局
- 保时捷对小米的态度
保时捷 CEO 奥博穆在 2025 年上海车展上明确表示,未将小米视为直接竞争对手,认为两者定位不同:
- 品牌定位:保时捷强调 “驾驶能力” 和豪华属性,而小米主打性价比和智能化。
- 电动化策略调整:保时捷计划未来两到三年内停止在中国销售电动汽车(如 Taycan、Macan EV),转而聚焦燃油车市场,这与小米的电动化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 技术与生态的差异化竞争
小米通过 “生态捆绑”(如与小米手机互联)和智能化(如 Xiaomi Pilot Max 智驾系统)构建竞争优势,而保时捷则专注于赛道基因和高端品牌溢价。
四、总结:小米的 “对标” 逻辑与行业意义
小米对保时捷的 “模仿” 更多是市场策略层面的对标,而非单纯的设计抄袭:
- 性能与价格的错位竞争:以 SU7 Ultra 为例,其性能参数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但价格仅为后者的 80%,本质是用 “堆料” 策略冲击高端市场。
- 设计语言的共性:在电动化浪潮下,低风阻、流线型设计成为行业趋势,小米与保时捷的相似性可视为 “英雄所见略同”。
- 品牌突围的路径:从手机行业 “致敬苹果” 到汽车行业 “对标保时捷”,小米延续了 “以强者为镜” 的策略,试图通过性能和性价比打破国际品牌垄断。
因此,2025 年小米 “模仿” 保时捷的核心车型是 SU7 系列,尤其是 SU7 Ultra,其设计与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而 YU7 则未涉及保时捷的直接关联。这种策略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反映了中国汽车品牌从 “跟随” 到 “并跑” 的转型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