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在外观上与保时捷车型存在相似性,这一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设计理念的共通性,也涉及功能性需求和市场策略的考量。以下从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功能性驱动:空气动力学的最优解
小米 SU7 的设计以效率优先为核心原则,尤其是对风阻系数的极致追求。其 0.195Cd 的风阻系数不仅刷新了量产车纪录,更直接影响了车身形态的选择。设计师李田原明确表示,SU7 的设计从自然流体形态(如水滴、鹅卵石)中汲取灵感,通过模拟风对零重力水滴的吹拂,形成了流畅的曲面线条。这种设计逻辑与保时捷 Taycan 等高性能车型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路径高度重合 —— 例如,保时捷经典的溜背造型、低趴车身同样服务于降低风阻和提升高速稳定性。两者在短前悬、长轴距、大轮距的车身比例上的相似性,本质上是工程学对同一物理问题(空气动力学效率)的趋同解决方案。
此外,SU7 的细节设计(如半隐藏式门把手、无边框后视镜)均以降低风阻为目标,这些元素与保时捷车型的功能性设计形成呼应。例如,SU7 的激光雷达采用鹅卵石造型,既降低风阻又实现与车身的自然融合,这种 “形态追随功能” 的理念与保时捷 “设计追随功能” 的信条不谋而合。
二、设计团队的专业背景与理念
小米 SU7 的设计团队由多位国际顶尖设计师组成,包括前宝马首席设计师李田原、前奔驰高级设计师仇臻等。这些设计师在豪华品牌的从业经历,使其对高端车型的美学语言和工程逻辑有深刻理解。例如,李田原曾主导设计宝马 iX(当时全球风阻最低的大型 SUV),仇臻参与过奔驰 Vision EQXX 概念车(风阻系数 0.18Cd)的设计。他们在 SU7 上延续了对优雅与运动感平衡的追求,这种审美倾向与保时捷的设计哲学存在天然共鸣。
然而,设计团队强调,SU7 的设计过程中并未刻意模仿保时捷。李田原指出,团队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小米对 “耐看” 和 “效率” 的需求,而非对标某一品牌。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也表示,“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不同品牌在应对相同技术挑战时可能产生相似的视觉效果。例如,宝马前设计总监克里斯・班戈提到,当设计师面临相同的技术约束(如空气动力学、空间布局)时,解决方案可能趋同。
三、市场定位与品牌战略
小米 SU7 作为品牌首款高端车型,承担着突破用户认知、树立高端形象的任务。雷军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SU7 的目标是 “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的 Dream Car”。通过借鉴保时捷的运动化设计语言(如流线型车身、低趴姿态),小米试图快速建立与豪华品牌的关联性,吸引追求性能与品质的消费者。这种策略在汽车行业并不罕见 —— 例如,特斯拉 Model S 早期也被认为借鉴了保时捷 Panamera 的设计。
从市场反馈看,这种设计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SU7 上市后迅速引发热议,海外媒体将其与保时捷 Taycan 并列讨论,部分消费者甚至将其称为 “保时米”。尽管存在对原创性的争议,但 SU7 凭借 21.59 万元起的售价(约为保时捷 Taycan 的 1/5),成功塑造了 “高端平替” 的市场形象。这种 “性能对标 + 价格颠覆” 的组合,既规避了直接抄袭的法律风险,又精准击中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点。
四、法律边界与设计创新
从法律层面看,小米 SU7 的设计并未构成侵权。保时捷 Taycan 的外观设计专利在中国的保护期至 2027 年,但 SU7 与 Taycan 在细节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贯穿式尾灯、水滴形大灯)。此外,保时捷帕拉梅拉的相关专利已过期,成为公共设计资源。更重要的是,SU7 在核心设计语言上融入了小米的创新元素:例如,光环尾灯灵感来自土星环,中控台采用 “黄金驾驶位” 中轴对称设计,内饰材质使用环保沸石鞣制真皮。这些细节使 SU7 在保持运动感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品牌辨识度。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通过《设计师有话说》系列内容,系统披露了 SU7 从手绘草图到量产车的设计演变过程,这种透明化策略既回应了外界质疑,也强化了设计的合理性与原创性。例如,半隐藏式门把手的高度(26.4mm)和纵深(43.8mm)经过人体工学优化,确保操作便利性与低风阻的平衡,这种细节创新是单纯模仿无法实现的。
结语
小米 SU7 与保时捷的相似性,本质上是功能性设计、市场策略与设计理念碰撞的结果。其核心驱动力并非对品牌的模仿,而是对空气动力学效率的极致追求、对高端市场的精准卡位,以及国际设计团队的专业积淀。正如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所言,“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当不同品牌在相同技术约束下探索最优解时,相似的视觉效果往往是创新的副产品。而小米通过专利布局、细节创新和透明化沟通,成功将这种相似性转化为品牌突破的机遇,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高端化探索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