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生产与待生产车型已形成清晰的产品矩阵,产能规划和供应链布局正加速推进。以下从车型动态、产能建设、供应链进展及市场策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生产中车型:SU7 系列全面量产,Ultra 版本交付提速
- 小米 SU7 标准版 / Pro/Max
- 生产状态: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持续量产,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
- 产能瓶颈:一期工厂月产能达 2.4 万辆(利用率 200%),但订单积压严重,标准版交付周期仍需 43-46 周,Pro/Max 为 19-25 周。
- 市场表现:累计销量超 32 万辆,BBA 用户占比超 50%,女性用户占比约 20%。
- 小米 SU7 Ultra
- 生产进展: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3 月 2 日启动交付,首月订单突破 1 万台,锁单破 1.9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 产能提升:得益于二期工厂试产线支持,交付周期缩短至 1-4 周,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和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主打性能与豪华。
二、待生产车型:YU7 试产启动,增程 SUV 蓄势待发
- 小米 YU7(首款 SUV)
- 试产阶段:2025 年 4 月启动试生产,主要用于展车和测试,计划 6-7 月正式上市。
- 产品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磷酸铁锂)和双电机四驱(508kW,三元锂)版本,CLTC 续航 675-770km,轴距 3000mm,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产能规划:二期工厂投产(7-8 月)后,YU7 年产能目标 10 万辆,与 SU7 形成 “轿车 + SUV” 组合。
- 小米昆仑增程版(内部代号)
- 规划进展:2025 年底发布,2026 年上半年量产,定位中大型增程 SUV,搭载后轮转向技术,起售价或低于 15 万元,瞄准家庭用户市场。
- 技术亮点:采用自研增程系统,解决纯电续航焦虑,同时复用 SU7 的智能座舱和智驾技术。
三、产能与供应链:双工厂协同,挑战与突破并存
- 工厂建设
- 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冲刺交付 35 万辆,实际利用率已超 150%。
- 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达 30 万辆,远期规划满负荷 50 万辆。
- 生产策略:双班制生产(24 小时运转),SU7 与 YU7 共线生产,产线切换时间压缩至 48 小时。
- 供应链挑战
- 电池供应:宁德时代三元锂(SU7 Max/Ultra)与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标准版)双供,但电芯成本比行业平均高 22%,毛利率被压缩至 9.7%。
- 芯片与零部件:高通 8295 芯片、速腾聚创激光雷达供应稳定,但 9100T 压铸机良品率仅 68%(特斯拉同期 85%),影响 SU7 Max 交付。
- 产能瓶颈:二期工厂投产后,2025 年总产能预计 45 万辆,但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交付周期仍需 3-6 个月。
四、市场策略:国内深耕,海外蓄势
- 国内市场
- 渠道扩张:2025 年新增 100 家门店,三四线城市覆盖率提升至 50%,重点布局充电桩网络(与星星充电合作)。
- 生态协同:澎湃 OS 车机系统接入 9 亿 IoT 设备,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苹果生态 30%,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目标 2027 年达 40%。
- 海外布局
- 研发中心:德国慕尼黑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专注高性能车型开发,计划 2027 年推出 SU7 运动版进军欧洲市场。
- 出海计划:2027 年为出海元年,初期聚焦欧洲、东南亚,优先出口 SU7 和 YU7,同步推进本地化生产。
五、未来风险与机遇
- 风险点
- 供应链韧性:电池、芯片依赖外部供应商,地缘政治或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产能。
- 品牌溢价: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元起,高端市场认可度待验证,用户复购率低于蔚来、理想。
- 机遇
- 技术突破:自研三电机系统、9100T 压铸工艺、端到端智驾大模型,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 政策红利: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 40%,欧洲碳排放标准趋严,为小米提供增长空间。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新势力” 向 “主流玩家” 转型的关键年:SU7 系列持续放量,YU7 上市填补 SUV 空白,二期工厂投产缓解产能压力。尽管面临供应链成本高、交付周期长等挑战,但凭借智能生态协同和技术自研能力,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45 万辆交付目标,为 2027 年出海奠定基础。消费者可重点关注 6-7 月 YU7 上市及四季度增程 SUV 发布,这两款车型将进一步丰富小米汽车的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