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和行业分析,2025 年小米汽车的预定热度持续攀升,核心数据及市场动态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订单量与交付能力的动态平衡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订单积压问题仍在持续。根据 CNMO 科技报道,小米 SU7 系列未交付订单已突破 18 万份,较 3 月初的 15 万份增长了 20%。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两个关键矛盾:
- 产能爬坡压力:尽管小米汽车 3 月交付量已突破 2.9 万辆,且计划 4 月产能提升至 3 万辆以上,但现有产能仍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以当前月均 3 万辆的交付速度计算,18 万份订单需 6 个月才能消化完毕。
- 用户等待周期:小米汽车 APP 显示,热门车型 SU7 标准版的等车时间长达 50 周(约 11.5 个月),SU7 Max 也需 36-39 周。这种 “超长待机” 现象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较为罕见,侧面印证了市场需求的旺盛。
二、车型矩阵与市场预期
小米汽车的订单增长与其产品布局密切相关:
- SU7 的持续热销:作为小米首款轿车,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超 32 万辆,其中 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其 “科技平权” 理念(如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支持高速 NOA)吸引了大量家庭用户和科技爱好者。
- YU7 的潜在贡献:首款 SUV 车型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 25 万元级市场,对标特斯拉 Model Y。行业预测,若 YU7 复制 SU7 的成功,小米全年订单量有望突破 40 万份。目前 YU7 的未量产状态已引发市场期待,上海车展期间其缺席展台导致 “YU7 上市时间推迟” 的传闻一度登上热搜。
三、渠道扩张与区域市场表现
小米汽车的渠道布局对订单增长起到关键支撑:
- 全国网络覆盖: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 65 个城市开设 220 家门店,其中合肥包河万达体验店单日客流量超千人次。这种 “商超店 + 交付中心” 的模式(如合肥万象城城市展厅、肥东交付中心)有效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 区域销售策略:在合肥等重点城市,小米推出 “移动服务舱 + 无人机配件投送” 组合方案,并通过本地宝等平台发布体验店预约入口,进一步提升用户购车便利性。
四、行业竞争与挑战
尽管订单量亮眼,小米汽车仍面临多重挑战:
- 供应链风险:一体化压铸良品率仅 68%(特斯拉同期 85%),导致 SU7 Max 交付周期延长至 14 周。电池采购成本比比亚迪高 22%,在碳酸锂价格反弹背景下毛利率承压至 9.7%。
- 用户体验短板: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口通过率比小鹏低 15 个百分点,三四线城市服务网点覆盖率仅 31%,可能影响长期用户口碑。
五、数据推算与行业预测
综合现有信息,可对 2025 年小米汽车预定人数进行合理推测:
- 保守估计:若以未交付订单 18 万份为基准,叠加 YU7 上市后的新增订单,全年预定人数可能接近 40 万份。这一数字与车 fans 创始人孙少军 “周均新增 7000 份订单” 的推算相符。
- 乐观预期:若小米南京二期工厂 6 月如期投产,且 YU7 首月订单突破 5 万份,全年订单量有望冲击 50 万份。但需注意,订单量与实际交付量存在时间差,2025 年实际交付量仍以 35 万辆为目标。
六、获取实时数据的建议
由于小米汽车未定期公布预定人数,建议通过以下途径跟踪动态:
- 官方渠道:关注小米汽车 APP “订单进度” 模块、雷军微博及季度财报。
- 第三方平台:汽车之家、懂车帝等平台会发布 “未交付订单排行榜”,可间接反映预定热度。
- 线下体验店:合肥包河万达等门店提供实车试驾服务,现场销售人员可提供区域订单趋势分析。
总体而言,2025 年小米汽车的预定人数已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但产能瓶颈和用户体验优化仍是其从 “网红品牌” 向 “主流车企” 转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