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2025 年小米 SU7 的动态,结合最新信息,小米在 2025 年主要推出了小米 SU7 Ultra这一高性能版本,并在市场表现、技术迭代和安全升级方面有显著进展。以下是关键信息的梳理:
一、2025 年小米 SU7 的核心动态
1. SU7 Ultra 的发布与定位
- 发布时间:2025 年 2 月 27 日,小米正式推出SU7 Ultra,定位为旗舰性能车型,售价 52.99 万元起,提供「竞速套装」和「纽北限量版」选装(后者售价 81.49 万元)。
- 核心性能:
- 搭载三电机系统,综合最大功率 1138kW(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成为「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 配备宁德时代定制赛道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12 分钟可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CLTC 续航 630km。
- 智能驾驶:
- 全系标配Xiaomi HAD 高阶智驾系统,支持无图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和代客泊车,算力达 508TOPS,传感器包括 3 颗激光雷达、12 颗摄像头和 5 颗毫米波雷达。
- 2025 年 2 月 25 日起,全量推送 Xiaomi HAD 系统,覆盖停车场至公共道路的全程辅助驾驶,新增 18 项功能。
2. 市场表现与产能
- 销量数据:
- 截至 2025 年 1 月,SU7 累计交付量达 13.5 万辆,2025 年 1 月单月销量突破 2.2 万辆,连续 5 个月交付超 2 万辆,成为新势力车型销量榜首。
- 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累计交付量已达 19 万台,未交付订单超 18 万辆,预计全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
- 产能提升: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达 38.5 万辆,以应对订单积压。
3. 技术升级与用户反馈
- 三电系统:
- 2025 款 SU7 Ultra 采用碳化硅逆变器和宁德时代麒麟 5C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280Wh/kg,低温衰减率降低 42%。
- 标准版车型搭载宁德时代 CTB 3.0 电池,支持 4C 快充,冬季续航达成率提升至 83%。
- 智能座舱:
- 升级至澎湃 OS 2.0 系统,支持五屏联动和 AI 语音助手「小爱同学」,可识别复杂指令(如「打开车窗 30% 并导航到最近充电站」)。
- 16.8 英寸 3D 全息仪表盘支持眼动追踪交互,HUD 投影面积达 30 英寸。
- 用户评价:
- 优点:智能化迭代快(OTA 升级频率高)、生态整合强(与小米家居无缝联动)、续航表现优秀(市区电耗低至 11%)。
- 不足:座椅舒适度一般(运动座椅偏硬)、极端天气下续航缩水(冬季低温实际里程与标称值差距较大)、部分用户反馈品控问题(如低压故障、断轴争议)。
二、2025 年 SU7 的安全与事故应对
1. 高速碰撞事故
- 事件经过: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 SU7 在高速 NOA 模式下因施工路段障碍物碰撞后爆燃,导致 3 人死亡。事故调查显示,系统提前 2 秒预警,驾驶员接管反应时间不足,且电子门锁在断电后失效。
- 小米回应:
- 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数据并协助善后。
- 强调「智驾非自动驾驶」,要求驾驶员保持专注,并优化应急逃生设计(如机械拉手、后备箱应急开关)。
2. 安全改进措施
- 硬件升级:
- 新增双路供电冗余设计,确保 12V 低压电瓶断电后仍能解锁车门。
- 强化电池安全防护,采用纳米晶合金一体压铸车身,扭转刚度达 43000N・m/deg。
- 软件优化:
- 升级智驾系统,缩短预警响应时间,新增「风险梯度制动」机制(首次警告→二次减速→三次靠边停车)。
- 明确 AEB 功能不响应静态障碍物,并通过车载系统实时提示环境风险等级。
三、未来计划与战略布局
1. 新车型规划
- 小米 YU7 SUV:2025 年 6 月 / 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搭载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
- 赛道版车型:纽北限量版 SU7 Ultra(81.49 万元)计划征战纽博格林赛道,配备防滚架、半热熔轮胎等赛道专用配置。
2. 生态与补能网络
- 超充站建设:2025 年目标建成 500 + 座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覆盖一线城市和高速服务区。
- 电池租赁方案:车价立减 8 万~10 万元,月租费低至 980 元(含免费换电权益)。
四、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的核心亮点在于高性能旗舰车型 SU7 Ultra 的推出,其以 52.99 万元的售价和 1.98 秒的加速性能刷新了行业标杆。同时,小米通过产能提升和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巩固了市场地位,但事故后的安全争议也暴露了智驾系统的局限性。未来,随着新车型 YU7 的上市和补能网络的完善,小米汽车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但需持续优化品控与用户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