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功能在硬件配置、软件算法和实际应用场景上均有显著升级,尤其在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和安全性能方面实现了突破。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硬件配置:激光雷达与算力升级
2025 款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硬件分为两个版本:
- 标准版(Xiaomi Pilot Pro):
- 硬件:单颗 NVIDIA Orin 芯片(算力 54TOPS),依赖 11 个摄像头、3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无激光雷达。
- 功能:支持高速 NOA、一键代客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基础 L2 + 功能,但不支持城市 NOA。
- Pro/Max/Ultra 版(Xiaomi Pilot Max):
- 硬件:双 NVIDIA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28 线,探测距离 200 米),配合 11 个摄像头、3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
- 功能:覆盖城市 NOA、自动变道超车、无保护左转、机械库位泊车等高阶功能。
关键升级:
- 激光雷达:Pro/Max/Ultra 版搭载的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可生成厘米级高精地图,雨雪雾天点云密度损失率降至 15% 以下(现款为 38%)。
- 4D 毫米波雷达:新增华为 ADS 3.0 同款冗余系统,障碍物误检率从 0.23 次 / 公里降至 0.07 次 / 公里。
- 仿生视觉:引入仿生复眼摄像头模组,动态范围提升至 160dB,支持同时捕捉 10-10000lux 光照场景。
二、软件算法:端到端大模型与车路云协同
-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Xiaomi HAD):
- 功能:覆盖从车位到车位的完整流程,支持跨楼层记忆泊车、机械库位泊入(最小 50cm 间距)、自动过闸机、ETC 识别等。
- 技术:
-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结合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提升复杂路况感知精度。
- DriveLM 多模态大模型(2800 亿参数):在苏州北站枢纽实测中,复杂路口决策效率提升 40%。
- 场景自适应引擎:通过强化学习动态调整参数,拥堵路段跟车距离控制误差≤5cm。
- 安全机制:用户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并通过智驾课程后,方可解锁端到端功能。
- 车路云一体化生态:
- V2X 互联:接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平台,与北京、上海等 12 个城市路侧单元互联,实现实时路况共享。
- 5G-A 通感算一体基站:在广州生物岛示范区实现厘米级实时定位,路况预测模型更新延迟从 15 分钟缩短至 90 秒。
三、核心功能亮点
- 城市 NOA:
- 覆盖场景:复杂路口(含无保护左转)、行人避让、施工绕行等,需累计行驶 1000 公里解锁。
- 实测表现:在苏州北站枢纽,复杂路口通过率提升 40%,夜间静止障碍物识别距离达 250 米(激光雷达版)。
- 自动泊车:
- 端到端机械库位泊车:通过自研算法整合 11 个摄像头图像,实现最小单侧 5cm 的机械库位泊入,精度达 1 厘米。
- 离车泊入与滚轮泊车:新增远程控制泊车功能,支持用户通过手机 APP 调整泊车位置。
- 安全增强:
- AEB Pro:70km/h 下紧急刹停,行人 / 自行车识别响应速度比人类快 0.3 秒。
- 风险预警:变道困难时主动提醒接管,新增限速优化及防御性减速功能。
- 电池安全:Pro/Max/Ultra 版标配 “电芯倒置技术”,电池起火后火焰向下喷射,预留 15 秒逃生窗口。
四、争议与挑战
- 事故案例:
- 2025 年 3 月事故:标准版 SU7 在 NOA 状态下以 116km/h 行驶,因纯视觉方案夜间识别静止障碍物延迟(极限距离 120 米),系统仅提前 1 秒预警,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导致车辆爆燃起火。
- 官方回应:小米强调 L2 级辅助驾驶的责任归属,称事故车起火系撞击后系统受损,非自燃。
- 法规与责任:
- L2 级限制:现行法规下,智驾事故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小米需强化 “强提示、硬监控” 措施。
- 安全认证:通过 ISO 21448 SOTIF 认证,系统性失效概率<10^-9 / 小时,但未明确 L3 级进展。
五、用户体验与生态联动
- 智能交互:
- 语音控制:小爱同学支持调节跟车距离、触发变道等操作,系统根据用户身份(车主 / 乘客)展示不同交互反馈。
- 车家互联:联动导航自动激活 “回家模式”,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 OTA 升级:
- 2025 年 2 月推送:Xiaomi HyperOS 1.5.5 版本新增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覆盖从车位到车位的完整流程。
- 2025 年 Q3 计划:完成 12 个重点城市无图方案落地,借助小米之家 3000 家门店开展 “15 分钟智驾体验” 活动。
六、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功能在硬件、算法和场景覆盖上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尤其 Pro/Max/Ultra 版的激光雷达方案和端到端智驾系统展现了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野心。然而,标准版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和近期事故暴露出技术激进扩张与安全平衡的矛盾。未来,小米需进一步优化算法可靠性,强化用户教育,并推动 L3 级法规落地,以巩固其在智驾第一阵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