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 SU7 的内饰延续了品牌一贯的科技与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通过材质升级、智能交互优化和个性化配置,进一步强化了豪华感与实用性。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设计语言与核心布局
小米 SU7 的内饰以 “科技驾驶轴线” 为核心,将 HUD 抬头显示、翻转仪表屏、三辐 D 型方向盘和运动座椅串联成一条中轴线,驾驶者入座后,身体中轴线与车内设计轴线自然重合,形成 “人车合一” 的驾驶氛围。环绕式座舱采用反弧形曲面设计,配合镂空悬浮仪表台,视觉上拓展了空间感,同时整车 5.35㎡的玻璃面积(含全景天幕)带来通透视野。
二、材质与配色
(1)基础款内饰
- 标准配色:提供银河灰、暮光红、迷雾紫、曜石黑四种基础内饰配色,采用大面积软包材质,常触区域如扶手、边缘包覆均为皮革材质,中控台和门板运用碳纤维纹理饰板,提升质感。
- 座椅配置:全系标配 Nappa 真皮座椅,前排支持 12 向电动调节、加热 / 通风 / 按摩功能,高配版还配备主动侧翼支撑(高速转弯时自动充气提供侧向支撑)。
(2)特别版与 Ultra 版本
- 璀璨洋红特别版:新增米灰色内饰配色,全车采用同色系缝线和装饰条,选装 Nappa 真皮座椅可享 8000 元优惠。
- SU7 Ultra:提供三种内饰风格(黑红、米棕、银灰),标配 Alcantara 超细纤维面料覆盖中控、门板和顶棚,碳纤维装饰件达 21 处(含中控面板、座椅背板、迎宾踏板等),并可选 24K 镀金车标,强化豪华与运动氛围。
三、科技配置与交互体验
(1)智能座舱
- 屏幕系统:16.1 英寸 3K 中控屏支持多点触控和 CarPlay/Android Auto,搭载骁龙 8295 芯片,系统响应速度提升 30%,配合 HUD 抬头显示(投影面积 30 英寸),实现 “零层级” 交互。
- 物理按键:保留温度、风量、电动尾翼、空气悬架四个实体按键,采用拨扭式设计,操作方向与功能逻辑一致(如向上拨升高温度),支持盲操。
- 生态融合:深度接入小米 IoT 生态,可联动 2000 + 智能设备,例如车辆驶入地库时自动开启家中空调、热水器,并解除安防系统。
(2)舒适性配置
- 音响系统:全系标配 25 扬声器音响(含头枕音响),支持分区声控(导航语音仅主驾头枕发声,不干扰后排音乐),并具备降噪通话功能。
- 温控系统:热泵空调支持智能香氛调节,座椅加热 / 通风 / 按摩均为 8 档可调,冬季续航达成率提升至 83%(CLTC 工况)。
- 遮阳与隔热:全景天幕采用双层镀银 + 前风挡三层镀银设计,紫外线隔绝率 99.9%,可选配电动遮阳帘。
四、空间与储物设计
(1)乘坐空间
- 后排表现:轴距 3000mm 带来宽敞腿部空间,但部分用户反馈后排座椅坐垫偏短(约 450mm),175cm 以上乘客长途乘坐时大腿支撑不足。
- 头部空间:溜背造型对后排头部空间影响较小,身高 180cm 乘客头部仍有 2 指余量。
(2)储物能力
- 常规储物:中控台下方设有无线充电区域(支持双 50W 快充),门板储物格可容纳 1.5L 水瓶,后排扶手箱内置隐藏式挂钩和 12V 电源。
- 后备箱:容积 510L(常规)+ 前备箱 80L,支持后排座椅 4/6 比例放倒,搬运大件物品时可扩展至 1200L。
五、用户反馈与争议点
(1)好评部分
- 设计细节:内弧门板贴合手臂自然姿态,悬浮仪表台节省空间,物理按键操作便捷。
- 智能体验:小米澎湃 OS 2.0 系统流畅度高,语音助手支持方言识别和连续指令,场景链功能(如自动切换驾驶模式)实用。
(2)改进建议
- 后排舒适性:部分用户呼吁加长后排座椅坐垫,并增加通风 / 加热功能。
- 内饰质感:基础款车型塑料件接缝处理有待提升,翻毛皮顶棚易沾污。
六、对比与竞争力
与同级别车型(如比亚迪汉 EV、极氪 007)相比,小米 SU7 的内饰在科技感和生态整合上更具优势,但在传统豪华感(如木纹装饰、水晶挡把)和后排舒适性上略逊一筹。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25-30 万元价位段内,提供了接近 50 万元级车型的配置(如碳纤维装饰、空气悬架),并通过 OTA 持续优化体验。
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的内饰在延续 “科技以人为本” 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材质升级和智能交互创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的地位。尽管存在后排座椅偏短等细节争议,但其整体表现已达到主流豪华品牌水平,尤其适合追求科技感与性价比的年轻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