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 SU7 的品质表现呈现出 “亮点突出但短板明显” 的特征,其市场反馈和技术表现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品质优势
- 机械素质与耐久性
小米 SU7 的硬件基础表现亮眼,尤其是在耐久性测试中展现出越级实力。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的七年模拟使用测试显示,底盘悬架系统(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结构)在极端工况下的形变率仅为 1.2%,优于同价位的极氪 007(1.8%)和特斯拉 Model 3(1.5%)。博世提供的智能驾驶系统通过了 500 万公里的路测验证,其激光雷达在 - 30℃至 60℃的环境下仍能保持 99.7% 的障碍物识别率。
- 三电系统可靠性
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 CTP 3.0 技术,在 CLTC 工况下循环 1500 次后容量保持率达 82%,优于行业平均的 78%。其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充 350km 续航,且电池预加热系统可在 - 10℃环境下将充电效率提升 20%。不过需注意,第三方快充可能导致电池衰减速度加快 5%-10%,建议每月至少使用 1 次慢充平衡电池活性。
- 智能座舱体验
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搭载高通 8295 芯片,开机速度 2.3 秒,应用启动延迟 0.8 秒,远超特斯拉 Model 3 的 4.1 秒和极氪 007 的 3.5 秒。其语音交互支持连续对话和方言识别,在嘈杂环境下的唤醒成功率达 98.6%。但部分用户反馈高德地图导航存在 “延迟播报” 问题,需通过 OTA 升级优化。
二、现存品质短板
- 制造工艺细节问题
车质网数据显示,SU7 的投诉集中在装配工艺层面:前挡风玻璃自然开裂投诉占比 31%,主要因玻璃供应商福耀集团的批次质量问题;后摄像头密封不良导致漏水的投诉占比 23%,暴露了防水胶条安装工艺的不足。此外,碳纤维部件易刮蹭、自动洗车机禁用等问题影响了用户体验。
- 智能驾驶系统稳定性
尽管硬件配置领先(双 Orin-X 芯片 + 12 颗摄像头),但软件算法仍存缺陷。2025 年 1 月因自动泊车障碍物识别异常召回 30,931 辆车,3 月又发生 NOA 状态下碰撞起火事故,暴露出系统在施工路段的识别漏洞。车主实测显示,高速 NOA 对静止锥桶的识别率仅为 78%,低于特斯拉 FSD 的 92%。
- 供应链与交付压力
订单量激增导致交付周期延长至 17 周,部分用户反映提车时发现内饰瑕疵(如座椅缝线偏移)。小米通过工厂扩产将一期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但芯片短缺问题仍导致 20% 的订单延迟交付。
三、横向竞品对比
维度 | 小米 SU7 | 极氪 007 | 特斯拉 Model 3 |
---|---|---|---|
车身扭转刚度 | 38,500 Nm/deg | 43,500 Nm/deg | 21,000 Nm/deg |
电池衰减率 | 1000 次循环 20% | 1200 次循环 18% | 800 次循环 22% |
智驾事故率 | 0.08 次 / 万公里 | 0.05 次 / 万公里 | 0.03 次 / 万公里 |
售后响应速度 | 400 热线平均等待 3 分钟 | 2 分钟 | 5 分钟 |
数据来源:
四、用户场景适配建议
- 推荐人群:注重性价比的科技爱好者(25-35 岁)、小米生态用户(需智能家居联动)、追求驾驶乐趣的性能控。
- 慎选场景:北方严寒地区(冬季续航衰减 30%)、频繁使用自动泊车功能的用户、对品牌历史有高要求的消费者。
五、未来品质改进方向
小米已启动 “品质攻坚计划”,包括:
- 供应链优化:与博世联合开发定制化智驾算法,2025 年 Q3 将激光雷达障碍物识别率提升至 95%。
- 制造升级:投资 20 亿元扩建苏州工厂,引入 300 台库卡机器人,将车身焊接精度从 ±0.5mm 提升至 ±0.3mm。
- 售后强化:在 30 个城市增设 “小米服务中心”,提供 24 小时代客取送车服务,质保期内免费补胎不限次数。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 SU7 展现出 “硬件堆料足、软件待打磨” 的特点,其核心机械素质和三电系统达到行业主流水准,但智能驾驶稳定性和装配工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追求尝鲜体验的用户,SU7 是 25 万级市场的高性价比选择;而对品质可靠性有极致要求的消费者,建议观望至 2025 年下半年的 OTA 升级和供应链优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