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核心管理层架构仍以雷军为绝对核心,其个人微博及官方公告中多次明确其对汽车业务的直接领导地位。以下是结合最新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雷军的核心角色未变
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雷军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始终亲自操盘汽车业务。在 2025 年 3 月 18 日的公开声明中,雷军明确表示:“小米汽车团队一直在全力以赴提升产能”,并宣布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决策直接体现了其对汽车业务的深度参与。
此外,2025 年 4 月 1 日,雷军针对 SU7 高速爆燃事故亲自回应,强调 “小米不会回避问题,将持续配合调查”,这一表态进一步印证了其对汽车业务的直接责任。值得注意的是,雷军在小米汽车内部采用 “战时指挥部” 架构,四位核心高管(于立国、黄振宇、于锴、刘黎)均直接向其汇报,这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在 2025 年 2 月的人事调整后仍未改变。
二、管理层架构与分工
尽管雷军是汽车业务的最高负责人,但具体业务由多位副总裁分管:
- 于立国:2025 年 2 月调整后,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直接统筹北京工厂产能爬坡。其核心任务是将 SU7 月产能从 2.2 万辆提升至 2.5 万辆以上,并确保二期工厂 2025 年 7 月投产后年产能突破 40 万辆。
- 黄振宇: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和质量部总经理,负责供应链整合与质量管理。其背景包括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及北汽新能源合作经验,对提升 SU7 的供应链稳定性至关重要。
- 于锴:产品部总经理,负责 SU7 及后续车型的产品定义与研发。2025 年 2 月上任后,主导了 SU7 Ultra 的上市策略,该车型起售价 52.99 万元,开售 10 分钟大定突破 6900 台,显示其市场敏锐度。
- 刘黎: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专注于用户体验优化。其团队开发的 MIUI Car 系统已成为 SU7 的核心卖点之一,与米家生态链的深度联动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
三、SU7 的市场表现与战略意义
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 在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突破 20 万辆,成为新势力车型中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其成功得益于三大因素:
- 产能提升:北京工厂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将生产周期从 229 天交付 10 万辆缩短至 119 天交付第二个 10 万辆。
- 产品矩阵扩展:2025 年 2 月推出的 SU7 Ultra 主打高端市场,吸引了传统豪华品牌用户转型,成为上调全年目标的重要支撑。
- 生态协同:SU7 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的无缝连接,形成 “人车家全生态”,这一差异化策略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脱颖而出。
四、未来挑战与战略布局
尽管 SU7 表现亮眼,但小米汽车仍面临两大挑战:
- 质量管控:2025 年 3 月的 SU7 爆燃事故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担忧,雷军亲自回应并承诺配合调查,显示出对质量问题的高度重视。
- 全球化布局:小米计划 2027 年进军海外市场,目前正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合作伙伴洽谈法规适配与供应链建设。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最高决策人仍为雷军,其通过集权式管理确保战略执行。SU7 的成功离不开于立国的产能管理、黄振宇的供应链优化、于锴的产品创新以及刘黎的用户体验设计。未来,小米汽车需在质量管控与全球化布局上持续发力,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