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信息,2025 年小米 SU7 全系标配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但其功能存在显著局限性,且不同版本的硬件配置和实际表现存在差异。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AEB 功能的存在性
- 官方配置信息
小米 SU7 的官方配置表显示,2025 款车型的主动安全系统中包含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其中明确包括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例如,标准版(21.59 万元)和高配版(如 Max 版)均标注了 AEB 功能,但其作用对象和硬件配置有所不同。
- 事故案例验证
2025 年 3 月 29 日发生的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涉事车辆为小米 SU7 标准版,官方确认其配备 AEB 功能,但在事故中未触发。这表明 AEB 功能在该车型中确实存在,但实际效果受场景限制。
二、AEB 功能的局限性
- 识别范围限制
小米官方明确表示,标准版的 AEB 仅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静态障碍物。这一限制在事故中直接导致系统未对施工路障作出反应。
- 高速场景性能不足
- 触发阈值:AEB 的官方宣传刹停速度为 135km/h,但实测显示,当车速超过 80km/h 时,触发率显著下降。
- 夜间识别能力:标准版依赖纯视觉方案(11 颗摄像头 + 1 颗毫米波雷达),缺乏激光雷达,夜间对静态障碍物的有效识别距离不足 100 米,导致预警时间过短(约 3 秒),无法满足高速制动需求。
- 系统逻辑缺陷
- 目标物分类误判:算法主要针对动态障碍物优化,对施工路段的静态障碍物风险等级判定存在漏洞,可能误判为 “可绕行物体”。
- 人机接管冲突:当驾驶员接管车辆后,系统会立即中止 AEB 功能,若人工制动力不足,系统无法补足减速需求。
三、不同版本的硬件差异
- 标准版(21.59 万元)
- 传感器配置:无激光雷达,仅依赖 11 颗摄像头 + 1 颗毫米波雷达,夜间和复杂场景下的感知能力较弱。
- 功能限制:AEB 仅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不支持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
- Pro 版(24.59 万元)和 Max 版(29.99 万元)
- 传感器升级:配备激光雷达(如禾赛 AT128),提升夜间和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距离至 200 米。
- 功能扩展:支持城市领航辅助、代客泊车等高阶功能,AEB 的触发逻辑和场景覆盖更全面。
四、用户需注意的风险
- 宣传与实际的差距
小米在发布会上演示的 135km/h 刹停测试仅适用于特定场景(如静止故障车),量产版 AEB 的实际表现与宣传存在落差。例如,用户实测发现,标准版在 80km/h 以上场景的 AEB 触发率较低,且夜间复杂环境下可能漏检障碍物。
- 安全冗余不足
标准版为压缩成本,未搭载激光雷达和双 Orin 芯片,缺乏关键冗余设计,导致系统在极端场景下可靠性下降。
- 责任边界模糊
车企过度宣传 “130km/h 刹停” 等实验室数据,却未明确告知用户功能局限性。事故暴露 “接管悖论”:系统既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又因提示时间过短(2 秒)加剧操作风险。
五、官方回应与改进措施
- 功能优化计划
小米表示将通过 OTA 升级持续优化 AEB 功能,未来可能扩展障碍物识别类型,并提升高速场景的触发率。
- 安全警示
官方强调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仅为辅助手段,驾驶员需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尤其在施工路段、夜间高速等场景,应谨慎使用。
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全系标配 AEB,但标准版的功能存在显著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识别范围狭窄、高速场景性能不足和硬件冗余缺失。若用户对主动安全有更高要求,建议选择配备激光雷达的 Pro 版或 Max 版,并关注后续 OTA 升级。同时,驾驶员需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的边界,避免过度依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