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su7低配智驾

2025-04-28 00:51:59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

2025 款小米 SU7 低配版(标准版)的智能驾驶配置在硬件和功能上与高配版存在显著差异,其核心特点和潜在风险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硬件配置:基础功能完备,但关键传感器缺失


  1. 核心硬件
    低配版搭载 单颗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84TOPS),配备 1 个毫米波雷达11 个摄像头(含双目前视摄像头),未配备激光雷达。这一配置与 10 万级车型相当,仅能实现基础的视觉感知,缺乏激光雷达的三维环境建模能力。

  2. 感知能力局限

    • 探测距离: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有效探测距离仅 120 米,而高速行驶时(如 116km/h)每秒行进 32 米,系统需 35 米才能完成识别 - 决策 - 执行流程,导致预警时间不足。
    • 障碍物识别:对锥桶、施工路障等非标准障碍物的识别准确率较低,夜间性能下降 40%。

  3. 对比高配版
    高配车型(Pro/Max 版)配备 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3 个毫米波雷达1 个激光雷达(禾赛 AT128,探测距离 200 米),夜间探测距离翻倍,且支持更复杂的城市 NOA 功能。


二、功能表现:基础辅助可用,但复杂场景可靠性低


  1. 支持的智驾功能
    低配版搭载 Xiaomi Pilot Pro 系统,支持 高速 NOA(导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基础功能。例如,代客泊车辅助可在地下车库以 23km/h 速度巡航,但实测在断头路车位需 1 分 10 秒完成泊车,效率较低。

  2. 功能边界与风险

    • 夜间高速场景:事故案例显示,低配版在夜间施工路段以 116km/h 行驶时,系统仅提前 2 秒发出接管提示,驾驶员接管后 1 秒内无法完成紧急制动,最终导致碰撞。
    • 障碍物应对:缺乏激光雷达导致对静止障碍物(如水泥护栏)的识别延迟,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未触发。
    • 宣传与实际落差:小米官网宣传 “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但低配版未开放城市 NOA 功能,且硬件不支持复杂城市场景。


三、安全隐患与用户争议


  1. 事故暴露的问题
    2025 年 3 月的事故中,低配版因硬件限制导致系统预警时间不足,且电池缺乏 “电芯倒置” 防火技术,碰撞后迅速爆燃,车门锁死,三人未能逃生。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 “安全配置分版本售卖” 的质疑。

  2. 责任界定模糊
    现行法规将 L2 级辅助驾驶定义为 “人机共驾”,事故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但车企宣传时的 “高阶智驾” 话术易误导用户,导致过度依赖。

  3. 用户评价与市场反馈

    • 优点:自动泊车功能对新手友好,车机生态(如 CarPlay、小米 IoT)体验流畅。
    • 缺点:复杂路况下识别错误频发(如突然减速、变道异常),与头部品牌智驾存在差距。


四、选购建议:明确需求,权衡性价比


  1. 适合人群

    • 预算有限:低配版 21.59 万元的价格门槛较低,适合对智驾需求不高、注重基础辅助功能的用户。
    • 城市通勤为主:若主要在路况简单的城区或高速行驶,基础功能可满足日常使用。

  2. 风险提示

    • 夜间 / 复杂路况慎用:低配版在夜间、施工路段等场景下需谨慎使用 NOA 功能,建议驾驶员保持高度警觉。
    • 安全配置妥协:低配版电池安全性(如无电芯倒置技术)和被动安全设计(如车门解锁逻辑)存在隐患。

  3. 对比竞品
    同价位的极氪 007 入门版标配 800V 平台、双 Orin-X 芯片和激光雷达,智驾硬件更优;而小米 SU7 的优势在于续航(700km)和品牌生态。


总结


2025 款小米 SU7 低配版的智驾系统是 “够用但不推荐” 的选择:其硬件限制导致复杂场景可靠性低,尤其在夜间和障碍物识别上存在安全隐患。若追求更全面的智驾体验,建议选择中高配车型或竞品;若坚持低配版,需严格遵循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的原则,避免过度依赖。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580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