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5 年第一季度及近期销售数据,小米 SU7 的Pro 版是目前销量最高的版本,其次是标准版,而 Max 版和 Ultra 版销量相对较低。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关键信息:
一、核心数据与趋势
- 周度交付表现
2025 年第 16 周(4 月 14 日 - 20 日),小米 SU7 全国交付量达 7160 台,其中:
- Pro 版:2413 台(占比 33.7%)
- 标准版:2395 台(占比 33.4%)
- Max 版:1901 台(占比 26.5%)
- Ultra 版:451 台(占比 6.3%)
这表明 Pro 版以微弱优势领先标准版,成为当周最畅销版本。
- 月度及季度分布
-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累计锁单量超 43 万台,未交付订单达 15 万台。从历史数据看,标准版在 2 月前三周销量领先,但 Pro 版在 2 月 10 日 - 16 日(3019 台)和 2 月 24 日 - 3 月 2 日(2589 台)两次反超,显示其市场接受度逐步提升。
- 一季度总销量 75,869 辆中,Pro 版与标准版合计占比约 70%,Max 版约 20%,Ultra 版不足 10%。
- 区域市场差异
- 在合肥、北京、深圳等核心城市,小米 SU7 占据 20 万元以上纯电动轿车销量榜首,但具体版本分布未单独披露。结合全国趋势,Pro 版因性价比优势更可能成为主流选择。
二、驱动因素分析
- 价格与配置平衡
- Pro 版(售价约 25 万元)相比标准版(21.59 万元)增加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功能、Nappa 真皮座椅等配置,同时比 Max 版(29.99 万元)价格低约 5 万元,成为家庭用户和科技爱好者的 “黄金分割点”。
- 标准版虽价格最低,但部分用户为获得基础智驾功能(如自适应巡航)选择升级至 Pro 版。
- 产能与交付策略
- 小米优先生产高毛利的 Max 版(占产能 60%),导致其交付周期长达 12-16 周,而 Pro 版因产能分配更均衡,交付周期稳定在 8-10 周,刺激了终端购买决策。
- 供应链优化(如引入弗迪电池二供)进一步保障了 Pro 版的产能供应。
- 市场竞争与消费者偏好
- 对比特斯拉 Model 3/Y、小鹏 P7 + 等竞品,小米 SU7 Pro 版在续航(668km)、智能座舱(骁龙 8295 芯片)和生态整合(米家互联)上具有差异化优势,吸引了注重性价比的中高端用户。
- 消费者调研显示,40% 的用户将 “智驾功能实用性” 列为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而 Pro 版恰好满足这一需求。
三、未来趋势与风险
- 促销政策影响
2025 年 4 月针对 Ultra 版推出的 “9 万元购车权益”(如终身免费智驾)可能短期拉动其销量,但该版本因价格过高(52.99 万元)仍难以成为主流。
- 产能释放与订单积压
尽管 Pro 版销量领先,但 Max 版仍占未交付订单的 55%。随着二期工厂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小米可能调整生产优先级,Pro 版的交付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 竞品冲击
下半年小鹏 MONA M03、智界 R7 等新车型的上市可能分流部分预算敏感型用户,但 Pro 版凭借技术壁垒(如 Xiaomi Pilot 3.0)仍将保持竞争力。
结论
小米 SU7 Pro 版是 2025 年销量最高的版本,其核心优势在于 “中端价格 + 高端配置” 的精准定位,以及稳定的产能供应。标准版因价格门槛低,仍是入门级用户的首选,而 Max 版和 Ultra 版受限于产能和价格,更多承担品牌形象提升的角色。若小米能持续优化供应链并加速产能爬坡,Pro 版的市场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