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现有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的芯片布局呈现出 “合作 + 自研” 双轨并行的特点,既有与英伟达、高通等国际巨头的深度合作,也在加速推进自研芯片的落地。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现有车型的芯片配置
1. 小米 SU7(2024-2025 款)
- 智能驾驶芯片:
搭载双英伟达 Orin 芯片,总算力达 508TOPS,支持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如高速领航、自动泊车)。
未来升级可能性:短期内升级至英伟达下一代 Thor 芯片的可能性较低,因现有配置已满足需求,且硬件改动成本较高。
- 智能座舱芯片:
采用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持多屏交互、语音助手和 5G 连接,是当前主流的高端座舱解决方案。
潜在升级方向:2025 年可能引入高通骁龙座舱至尊版平台(QAM8397P),该平台采用 Oryon CPU 和 Adreno GPU,AI 性能提升 12 倍,支持舱驾融合功能。
- 功率半导体:
自研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最高电压达 871V,配合宁德时代 CTB 3.0 麒麟电池,实现 12 分钟快充 400 公里的补能效率。
2. 新车型 YU7(2025 年上市)
- 智能座舱芯片:
首发搭载小米自研 **“玄戒” SoC 芯片 **,采用 “1+3+4” 八核架构(Cortex-X3 超大核 + A715 大核 + A510 小核),配备 IMG CXT 48-1536 GPU,主打高性能计算和多任务处理能力,支持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的深度优化。
- 智能驾驶芯片:
预计沿用英伟达 Orin 芯片,搭配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二、自研芯片的突破与布局
1. “玄戒” SoC 芯片
- 定位:
首款车规级自研芯片,聚焦智能座舱领域,未来可能扩展至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 技术亮点:
- 高性能架构:Cortex-X3 超大核主频达 3.2GHz,配合 A715 大核,多任务处理能力较骁龙 8295 提升 40%。
- 生态协同:深度整合小米 IoT 生态,支持 2000 + 智能设备无感控制,例如自动触发 “归家模式” 联动家居。
- 应用车型:
2025 年夏季上市的 SUV 车型 YU7,未来可能下放至 SU7 改款车型。
2. “赤兔 N1” 神经拟态芯片
- 定位:
首款车规级神经拟态计算芯片,用于智能驾驶决策系统。 - 技术亮点:
- 类脑架构:集成 32 个神经拟态核心,支持脉冲神经网络(SNN)实时训练,决策延迟低至 0.8ms,复杂城市场景变道成功率达 99.3%。
- 场景进化:基于小米生态链百万级设备数据训练,具备跨楼宇自动泊车和 V2X 车路协同能力。
- 应用车型:
2025 款 SU7 Ultra,作为 “车位到车位” 先锋版智驾系统的核心算力平台。
三、行业趋势与供应链策略
1. 智能驾驶芯片竞争格局
- 英伟达主导:Orin 芯片仍是主流,但高通、华为等加速追赶。例如,高通Snapdragon Ride 至尊版平台(2025 年出样)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小米可能在下一代车型中采用。
- 算力需求爆发:L3 级自动驾驶需 500TOPS 以上算力,L4 级需 2000TOPS+,小米自研芯片未来可能向此方向演进。
2. 智能座舱芯片生态融合
- 高通持续合作:骁龙 8295 仍是当前主力,但若小米升级至至尊版平台,将支持更复杂的 AI 交互(如多模态语音、AR-HUD)。
- 自研芯片差异化:“玄戒” 芯片通过小米生态壁垒,实现手机、汽车、家居无缝互联,例如 UWB 数字钥匙和跨设备任务流转。
3. 功率半导体国产化
- 碳化硅(SiC)突破:小米自研 800V SiC 平台已量产,2025 年计划将碳化硅模块成本降低 30%,推动 800V 车型普及。
- 供应链安全:与英飞凌、士兰微等合作,确保车规级 MCU 和功率芯片的稳定供应。
四、未来挑战与展望
- 自研芯片量产风险:
“玄戒” 和 “赤兔 N1” 芯片需通过 AEC-Q100 车规认证,且需在性能、功耗、成本间平衡,小米需加速验证和迭代。 - 供应链稳定性:
全球芯片短缺虽缓解,但高端制程(如 4nm)仍依赖台积电,小米需加强与中芯国际等本土代工厂的合作。 - 软件定义汽车:
芯片性能提升需匹配算法升级,小米需在自动驾驶和座舱系统上加大研发投入,例如与毫末智行、Momenta 等合作优化软件栈。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芯片战略呈现 “合作保量产、自研树壁垒” 的特点:
- 智能驾驶:以英伟达 Orin 为主,自研 “赤兔 N1” 试水高端市场。
- 智能座舱:高通 8295 与自研 “玄戒” 并行,后者通过生态协同构建差异化。
- 功率半导体:碳化硅平台引领行业,推动 800V 技术普惠。
这一布局既确保了短期竞争力,又为长期技术自主可控奠定基础。若自研芯片量产顺利,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后实现核心芯片的全面自主化,进一步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迭代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