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5 年最新供应链动态及行业分析,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龙头股票可从电池、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轻量化材料四大领域筛选,结合技术壁垒、订单弹性及市场表现,以下为重点标的解析:
一、动力电池:技术迭代与产能释放双轮驱动
1. 宁德时代(300750.SZ)
- 核心地位:作为小米 SU7 Max/Ultra 的独家三元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CTP4.0)能量密度达 500Wh/kg,支持 5.2C 超充技术,单套电池价值超 8 万元。
- 技术壁垒:与小米联合研发的 800V 高压平台电池包,适配 SU7 Ultra 的 1.98 秒加速性能,且通过自研钠离子电池技术布局未来赛道。
- 财务表现:2025 年 Q1 净利润同比增长 86%-119%,小米订单占其动力电池业务营收的 12%,叠加储能业务放量,全年营收有望突破 3000 亿元。
2. 比亚迪(002594.SZ)
- 供应角色: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较宁德时代低 15%-20%,适配中低端车型的性价比需求。
- 协同效应:比亚迪与小米在电机、电控系统上的合作延伸至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其 “刀片电池” 技术通过结构创新提升安全性,2025 年 Q1 新能源车销量突破 100 万辆,海外市场占比提升至 25%。
二、电驱系统:国产替代与自研突破并行
1. 汇川技术(300124.SZ)
- 核心业务: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 SU7 提供 V6s 电机(288kW),并与小米联合研发 V8s 电机(425kW),后者采用激光缠绕转子技术,最高转速达 2.72 万转 / 分钟。
- 市场份额:国内电驱系统市占率超 15%,2025 年 Q1 净利润同比增长 68%,小米订单占其新能源汽车业务的 30%,叠加工业自动化业务复苏,全年营收增速有望达 40%。
2. 方正电机(002196.SZ)
- 技术适配:为小米 SU7 后驱版提供 210kW 永磁同步电机,采用扁线油冷技术,适配 800V 高压平台,2024 年 12 月完成 10 万台交付,2025 年订单量预计翻倍。
- 财务弹性:2024 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55%,毛利率从 18% 提升至 22%,小米订单贡献超 20% 营收,产能利用率达 90%。
三、智能驾驶: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战场
1. 德赛西威(002920.SZ)
- 产品矩阵:独家供应小米 SU7 的 16.1 英寸 OLED 屏及芯片模组,搭载高通 8295 芯片,支持 Xiaomi Pilot 4.0 系统,单车配套价值约 1.2 万元。
- 技术壁垒: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国内市占率超 25%,2025 年 Q1 净利润同比增长 57%,研发投入占比 8.2%,与小米联合开发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已进入量产阶段。
2. 中科创达(300496.SZ)
- 生态协同:为小米提供智能驾驶中间件解决方案,其 “魔方中间件” 提升算法迭代速度,车联网技术支持小米澎湃 OS,2025 年智能驾驶业务收入预计突破 20 亿元。
- 盈利改善:与小米合作摊薄研发成本,毛利率从 48% 提升至 55%,叠加高通、地平线等合作伙伴的技术整合,订单可见性覆盖未来 2 年。
四、轻量化材料: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
1. 拓普集团(601689.SH)
- 产品覆盖:供应小米 SU7 的空气悬挂、底盘部件及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单车价值量达 5000-8000 元,轻量化率超 20%。
- 产能布局:宁波基地新增产线 2025 年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500 万套,小米订单占比超 30%,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45%。
2. 福耀玻璃(600660.SH)
- 技术优势:为小米 SU7 提供全车玻璃,包括夹层前挡风玻璃、电致变色天幕等,全球市占率超 25%,2025 年 Q1 毛利率提升至 42%。
- 市场拓展:与小米联合研发超薄玻璃(厚度 < 3mm),适配 CTB 一体化底盘设计,未来将切入小米 SU8 等新车型供应链。
五、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细分领域
1. 固态电池
- 清陶能源(未上市):与小米合作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目标能量密度 400Wh/kg 以上,计划 2027 年量产,适配小米第三代超级底盘。
- 宁德时代(300750.SZ):凝聚态电池(半固态)已供货小米 SU8,能量密度达 500Wh/kg,支持 10 分钟快充至 80%。
2. 智能底盘
- 凯众股份(603037.SH):与小米同步开发线控制动系统,子公司苏州炯熠获小米战略投资,2025 年智能驾驶相关业务收入或翻倍。
- 伯特利(603596.SH):电子驻车系统(EPB)配套小米 SU7,市占率国内第一,2025 年 Q1 净利润同比增长 38%。
六、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核心逻辑:
- 销量驱动: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SU7 Ultra 首月订单破 1 万台,供应链企业订单弹性显著。
- 技术升级:800V 高压平台、SiC 电驱系统、半固态电池等技术应用提升零部件附加值。
- 政策催化:新能源汽车国补延续,智能网联试点政策加速行业整合。
风险提示:
- 技术替代:固态电池、一体化压铸等新技术可能颠覆现有供应链格局。
- 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挤压市场份额,小米需应对价格战压力。
- 成本压力:电池级碳酸锂、铝材价格波动可能削弱供应商毛利率。
七、重点跟踪指标
- 产能爬坡:北京二期工厂 6 月投产,月产能提升至 3.7 万辆,关注供应链企业交付节奏。
- 技术验证:小米 SU7 Ultra 的碳化硅电驱系统(英飞凌芯片)及半固态电池(宁德时代)量产进度。
- 政策动态:中美关税谈判进展及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更新。
综上,** 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电驱)、德赛西威(智能驾驶)、拓普集团(轻量化)** 为小米汽车供应链中技术壁垒高、订单确定性强的四大龙头,可优先关注。同时,比亚迪、中科创达、凯众股份等标的在细分领域具备差异化优势,需结合行业趋势动态调整持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