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已形成覆盖三电系统、智能驾驶、底盘车身、智能座舱及关键零部件的多元化生态,以下从技术路线与供应链协同角度展开分析:
一、三电系统:技术迭代与双供应商策略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Pro 及 YU7 高性能版提供三元锂麒麟电池包,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800V 高压平台与 5.2C 超充技术,11 分钟可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其配套的 SU7 Ultra 车型续航达 600km,采用碳纤维轻量化设计,电池包集成度提升 30%。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覆盖 SU7 基础版及 YU7 入门车型,主打性价比与产能稳定性,单车成本较三元锂电池低 15%-20%。部分车型采用小米自研的 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电池包与底盘整合后扭转刚度提升 50%。
- 其他布局:小米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与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探索钠离子电池与固态电池技术,预计 2026 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
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21000rpm V6s 超级电机,扭矩密度达 4.2N・m/kg,适配 SU7 全系及 YU7 四驱版。其全资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提供驱动总成,2025 年订单量预计突破 200 万套。
- 联合电子:供应 SU7 基础版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 235kW,采用 8 层 Hair-pin 绕组技术,效率提升至 97.5%。
- 自研突破:SU7 Ultra 搭载前 V6s + 后双 V8s 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电机控制器采用碳化硅模块,开关损耗降低 70%。
二、智能驾驶: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
硬件架构
- 激光雷达:禾赛 AT128 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集成 128 个 VCSEL 激光器,探测距离 200 米,点频 153 万 / 秒,采用 “瞭望塔式” 车顶布局,风阻系数降低 0.004。
- 芯片方案:
- 英伟达 Orin: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算力 254TOPS,用于 SU7 Max/Pro 及 YU7 高阶智驾版。
- 高通骁龙 8650:集成于德赛西威域控制器,支持城市 NOA 功能,2025 年搭载于宝骏享境等车型。
- 中微半导:供应车身控制 MCU,覆盖车窗、座椅、车灯等模块,2025 年供货量预计 500 万颗。
软件算法
- 自研系统:Xiaomi Pilot Max 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支持长窗口时空推理,实现 “太空步” 泊车与圆规掉头等创新功能,算法迭代周期缩短至 6 个月。
- 生态合作:中科创达提供智能驾驶中间件,优化算法开发效率;高德地图深度适配高精地图,AR 导航精度达亚米级。
三、底盘与车身:轻量化与集成创新
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系统,采用双阀双腔空气弹簧,支持 140mm 升降行程,响应速度达 10ms,单车价值超 5000 元。
- 凯众股份:聚氨酯缓冲块市占率 36%,配套底盘减震元件,耐温范围 - 40℃至 120℃,寿命周期超 10 年。
- 自研技术:四电机驱动系统实现独立轮边扭矩控制,配合线控转向 / 刹车,转向比可在 5:1-15:1 自由调节。
车身结构
- 福耀玻璃:供应全车玻璃,采用镀银 LOW-E 技术,紫外线阻隔率 99%,前挡风玻璃集成抬头显示功能。
- 模塑科技:通过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供应保险杠,采用免喷涂材料,减重 12% 且抗冲击强度提升 20%。
- 一体化压铸:无锡振华提供 9100 吨压铸车身部件,减少 70% 焊接点,车身扭转刚度达 40500N・m/deg。
四、智能座舱:生态融合与硬件升级
核心组件
- 德赛西威:独家供应 16.1 英寸 OLED 中控屏,分辨率 3K,支持 120Hz 刷新率,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AI 算力 30TOPS。
- 华阳集团:HUD 抬头显示系统投影距离 7.5 米,支持 AR 导航与驾驶员状态监测,亮度自动调节范围 50-10000nits。
- 声学系统:哈曼卡顿提供 21 扬声器音响,采用 QuantumLogic 环绕声技术,声场覆盖 360 度。
软件生态
- 澎湃 OS:整合 MIUI、Vela(IoT 系统)与 Mina(安全系统),支持手机 - 车机 - 家居无缝互联,语音唤醒响应时间 < 300ms。
- 第三方应用:深度适配 B 站、爱奇艺、网易云音乐等,支持分屏多任务与手势操控。
五、热管理与关键零部件
热管理系统
- 银轮股份:独家供应八通阀集成式热管理模块,支持 - 30℃冷启动,冬季续航提升 15%。
- 三花智控:电子膨胀阀响应速度 < 50ms,冷媒充注量减少 30%,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其他部件
- 华域汽车:供应座椅骨架与传动轴,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材料,座椅调节精度达 0.1mm。
- 飞荣达:导热石墨片厚度 0.15mm,热导率 600W/m・K,保障电池包温差 < 2℃。
六、供应链策略与未来布局
垂直整合
- 投资并购:通过小米智造基金投资近百家供应链企业,覆盖电池材料(赣锋锂业)、自动驾驶芯片(黑芝麻智能)等领域。
- 生态协同:复用手机供应链管理经验,与舜宇光学(摄像头)、瑞声科技(声学)等消费电子供应商拓展汽车业务。
技术储备
- 固态电池:与清陶能源合作开发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目标 400Wh/kg,2026 年小批量试产。
- 车路协同:参与北京、上海等地的 C-V2X 车路协同试点,计划 2025 年实现城市道路 L4 级自动驾驶。
小米汽车通过 “头部供应商 + 自研技术 + 生态投资” 的三维供应链策略,在保障产品性能与成本平衡的同时,构建了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的双重护城河。其核心供应商矩阵不仅体现了对行业龙头的深度绑定,更凸显了小米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的战略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