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已形成覆盖电池、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底盘车身等多领域的供应链体系,部分核心供应商如下:
一、三电系统:技术壁垒与国产化主导
- 电池与储能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Pro 车型的三元锂电池(容量 101kWh,续航 668-830km),并参与第二代麒麟电池的联合研发,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 SU7 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容量 73.6kWh),成本较宁德时代低 15%-20%,2025 年电芯采购价降至 0.4 元 / Wh,主打性价比市场。
- 珠海冠宇、蜂巢能源:参与电池组件及技术创新,例如 SU7 Ultra 的电池连接组件由凡甲科技供应,热管理系统采用三花智控的冷却液壶。
- 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V8s 电机,其中 SU7 Ultra 前置电机(288kW)由汇川提供,后置双电机(425kW)为小米自研,最高转速达 2.72 万转 / 分钟,支持 1.98 秒零百加速。
- 联合汽车电子:供应驱动电机控制器,威孚高科通过参股企业间接参与电控系统研发,2025 年新增小米订单超 5 亿元。
- 英飞凌:为 SU7 Max 供应碳化硅(SiC)HybridPACK Drive G2 模块,提升电驱系统效率,合作延续至 2027 年。
二、智能驾驶与座舱:生态协同与技术融合
- 智能驾驶
- 地平线:尽管未直接提及 2025 年合作,但地平线征程 6 系列已获超 20 家车企平台化合作,覆盖比亚迪、奇瑞等,其开放生态模式可能为小米后续车型提供技术储备。
- 英伟达:供应 Orin 芯片,支持 SU7 Max 的 508TOPS 算力,实现高阶智驾功能。
- 速腾聚创:提供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300 米),搭配自研算法实现多传感器融合。
- 智能座舱
- 德赛西威:独家供应 16.1 英寸 OLED 屏及芯片模组,适配小米澎湃 OS,支持五屏联动。
- 华阳集团:提供 HUD 抬头显示系统,与小米生态深度整合。
- 光庭信息:开发智能座舱软件,2024 年智能驾驶业务收入增长 61%,2025 年订单或翻倍。
三、底盘与车身:轻量化与性能平衡
- 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提供空气悬挂及底盘部件,适配 SU7 Ultra 的高性能需求。
- 万向钱潮:供应驱动轴、减震部件,2025 年净利润增速或超 25%。
- 凯众股份:开发线控制动系统,子公司获小米战略投资,布局 ADAS 传感器。
- 车身结构
- 模塑科技:参股企业北汽模塑供应保险杠等外饰件,2025 年配套份额有望提升至 40%。
- 祥鑫科技:提供电池包结构件及车身冲压件,轻量化产品减重率超 20%,产能扩张后交付周期缩短至 30 天。
- 海泰科:供应注塑模具,覆盖小米 SU7 及海外车型。
四、热管理与电子:国产替代加速
- 热管理
- 银轮股份:独家供应热管理产品,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 飞荣达:提供导热材料及散热模组,保障电池与电机系统热平衡。
- 电子部件
- 雅创电子:代理英飞凌 SiC 芯片,应用于车载电源和空调压缩机控制器。
- 奥联电子:供应车身电控系统模块,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突破 50%。
五、供应链战略:全球化与自主可控
- 国产化率:小米 SU7 国产化率超 95%,核心部件如电池、电机、芯片均实现本土供应,降低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
- 出海布局:阿尔特等企业协助小米进行欧洲市场适配,2026 年计划进军欧洲,供应链同步拓展至东南亚及北美。
- 风险管控:采用双供应商策略(如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并投资参股核心技术企业(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增强供应链韧性。
六、潜在合作与未来趋势
- 固态电池:小米已与辉能科技展开技术合作,预计 2026 年量产车型搭载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400Wh/kg。
- 人形机器人:双林股份、威孚高科等供应商拓展行星滚柱丝杠、关节模组等产品,探索 “汽车 + 机器人” 协同场景。
- 碳化硅技术:英飞凌、安森美等企业深化 SiC 模块供应,2025 年小米 SiC 车型占比或达 30%。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以 “国产主导、技术协同、全球布局” 为核心,覆盖三电、智能驾驶、底盘车身等关键领域,且通过投资参股、联合研发等方式强化核心技术掌控。随着产能扩张(2025 年目标 35 万辆)及新车型上市(如 SU7 Ultra、YU7),供应链企业将迎来业绩增长机遇,同时智能化、轻量化趋势下的技术创新仍将是竞争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