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5 年最新行业动态及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配件供应商排名可从核心技术领域、市场份额及合作深度等维度综合梳理。以下是基于电池、电驱、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身结构等关键环节的供应商分析及排名参考(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技术领域分类):
一、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
- 核心地位: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 的三元锂电池(800V 高压平台技术,能量密度达 210Wh/kg),占小米汽车电池采购量的 40%。
- 技术优势:第二代麒麟电池应用于 SU7 Ultra,支持 1330kW 放电功率,电量 20% 时仍可维持 800kW 输出,配合双大面冷却系统实现赛道级散热。
- 生态布局: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与宁德时代形成技术协同,布局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
- 比亚迪(弗迪电池)
- 角色:为小米 SU7、YU7 等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装电量覆盖 73.6-96.3kWh,续航达 668-830km。
- 竞争力:凭借刀片电池的高安全性和成本优势,成为中低端车型的核心供应商,2025 年订单占比预计提升至 35%。
- 亿纬锂能
- 新动态:2025 年 4 月与小米签署合作协议,供应 4680 大圆柱电池,计划用于 2026 年量产的增程式 SUV 车型,能量密度较传统方形电池提升 20%。
二、电驱与动力系统
- 汇川技术
- 核心产品:联合研发的 V6s 超级电机(21,000rpm)适配 SU7 Max,后置双 V8s 电机(425kW / 台)推动 SU7 Ultra 实现 1.98 秒零百加速。
- 市场份额:在小米电驱系统中占比超 60%,2025 年新增订单超 50 亿元,SiC 电驱系统采用英飞凌芯片,由雅创电子代理。
- 联合电子
- 定位:供应 SU7 基础版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成本较汇川技术低 15%,适配入门级车型。
- 华域汽车
- 协同效应:提供电池热管理压缩机及电机铁芯,与汇川技术联合优化热平衡性能,确保 SU7 Ultra 连续赛道驾驶不过热。
三、智能座舱与电子系统
- 德赛西威
- 核心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搭载高通 8295 芯片),支持多屏联动及 Xiaomi hyperOS 系统,2025 年出货量预计达 80 万套。
- 技术突破:与小米联合开发 AR-HUD,投影距离达 15 米,信息显示精度提升 40%。
- 华阳集团
- 新合作:为 YU7 提供 AR-HUD 及智能座舱交互模块,单价较德赛西威低 20%,2025 年订单占比提升至 15%。
- 经纬恒润
- 角色:供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与地平线征程 6 芯片深度适配,2025 年量产车型覆盖 SU7 Ultra 及 MX11。
四、自动驾驶与感知系统
- 大陆芯智驾
- 技术方案:与地平线联合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系统,集成激光雷达(禾赛 AT128)、毫米波雷达及摄像头,支持高速领航及自动泊车。
- 市场份额:在小米自动驾驶供应链中占比超 50%,2025 年新增订单超 30 亿元。
- 几何伙伴
- 算法支持:提供自动泊车、远程召唤等功能的底层算法,适配 SU7 全系车型,2025 年技术授权收入预计达 8 亿元。
- 禾赛科技
- 硬件供应:SU7 Pro/Max 标配 AT128 激光雷达,分辨率达 153 万点 / 秒,探测距离 200 米,单价较速腾聚创低 10%。
五、车身与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
- 综合供应商:覆盖智能座舱、底盘系统及热管理部件,单车供应价值 5000-8000 元,2025 年营收贡献占比预计达 12%。
- 核心产品:空气悬架系统(闭式双腔结构)及一体化压铸后底板,减重 20% 且强度提升 30%。
- 无锡振华 / 模塑科技
- 角色:供应一体化压铸车身部件(铝合金材料)及保险杠总成,良品率突破 95%,单车价值 3000-5000 元。
- 福耀玻璃
- 独家供应:全车玻璃采用镀银 LOW-E 技术,隔热率提升 35%,2025 年市占率超 70%。
六、轻量化与材料创新
- 星源卓镁
- 技术突破:镁合金支架采用半固态射出成型技术,减重 15% 且成本降低 25%,单车用量达 150kg。
- 立中集团
- 材料供应:免热处理铝合金用于车身结构件,抗拉强度达 350MPa,2025 年订单量预计增长 120%。
七、热管理与安全系统
- 三花智控
- 核心产品:SU7 Ultra 热管理组件(冷却液壶及阀件),集成热泵技术,冬季续航提升 15%。
- 凯众股份
- 减震系统:SU7 减震元件市占率超 30%,合肥工厂年产能 500 万套,2025 年新增订单超 5 亿元。
排名逻辑与动态变化
- 技术壁垒优先: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头部供应商凭借核心技术(如 800V 电池、SiC 电驱)占据主导地位。
- 成本与量产能力:比亚迪、联合电子等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覆盖中低端车型。
- 新车型驱动:SU7 Ultra、YU7 等车型引入 Akebono 制动卡钳、倍耐力 P ZERO 轮胎等高端供应商,推动供应链结构升级。
- 生态投资布局: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云山动力等企业,强化电池回收及前沿技术储备,未来可能影响供应商排名。
总结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以 “头部技术合作 + 生态链整合” 为核心策略,宁德时代、汇川技术、德赛西威等企业在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 2025 年新车型量产及轻量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化,拓普集团、星源卓镁等企业的排名有望进一步提升。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行业分析报告,以获取最新供应商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