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一体压铸车身

2025-04-26 03:16:50  阅读 1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小米在一体压铸车身技术上的突破,标志着其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深度布局与创新能力。以下从技术实现、产品应用、行业影响及未来规划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实现:全栈自研构建护城河


  1. 设备集群与材料创新
    小米自主设计的 9100 吨锁模力压铸机集群系统,占地面积达 840 平方米,包含 60 台设备,精密控制 433 个工艺参数,实现 72 个零件一次成型。其核心突破在于:

    • 泰坦合金: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通过 AI 仿真系统从 1016 万种配方中筛选出含稀土和锆的免热处理合金,解决传统压铸材料开裂问题,支持 30% 循环铝使用,单零件碳减排 352.53kg。
    • 工艺优化:采用 1550 次打样验证,良品率提升至 95% 以上,生产工时减少 45%,车内路噪降低 2dB。

  2. 质量控制与维修设计
    小米自研的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2 秒内完成压铸件检测,精度达人工 5 倍。针对维修痛点,其独创的三段式防撞设计(低速溃缩区、中高速溃缩区、后地板),使中低速碰撞仅需更换防撞梁,高速碰撞可承受 90km/h 后碰,超越全球最高标准。


二、产品应用:从 SU7 到 SUV 的技术落地


  1. 小米 SU7
    作为首款搭载该技术的车型,SU7 后地板实现 72 合 1,焊点减少 840 个,减重 17%,整车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是传统油车的两倍。配合 CTB 电池技术,SU7 四驱版车重控制在 1980kg,低温续航达成率提升至 83%。

  2. 2025 款 SUV “昆仑”
    小米计划于 2025 年底推出的中大型纯电 SUV,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续航超 700 公里,配备激光雷达和城市 NOA 功能。这标志着小米将该技术从轿车扩展至 SUV 领域,进一步验证其规模化应用能力。


三、行业影响:重新定义制造标准


  1. 成本与效率革命
    与传统冲压 - 焊接工艺相比,小米一体化压铸技术减少 840 个焊点,生产效率提升 79 倍,设备投资虽增加 36%(7.1 亿 vs 5.2 亿),但长期分摊后成本优势显著。其自研材料和设备集群系统,使小米成为国内唯一掌握 “材料 - 工艺 - 设备” 全链条的车企。

  2. 安全与轻量化标杆
    SU7 通过中保研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 车身强化” 方案,在 25% 偏置碰撞中实现乘员舱零侵入,侧面碰撞中 B 柱填充 CBS 增强材料,全系标配 7 气囊。泰坦合金的应用使车身强度提升 10%,同时支持更大尺寸压铸件,如 SU7 后地板比特斯拉 Model Y 大 17%。


四、未来规划:技术迭代与生态拓展


  1. 技术路线图
    小米计划将一体化压铸从后地板扩展至前舱、车门等更多部件,甚至探索整车压铸可能性。其 9100 吨压铸机虽非行业最大(小鹏 X9 采用 12000 吨),但全栈自研能力使其在成本控制和工艺优化上更具优势。

  2. 产业链协同
    小米已与文灿股份、博俊科技等供应商合作,构建从模具、材料到设备的完整生态。例如,文灿股份的 9000T 压铸机量产中底板,良品率突破 95%;立中集团的免热处理合金减重 20%,单车用量达 150kg。

  3. 全球化布局
    随着技术成熟,小米可能将一体化压铸技术输出至海外市场,与特斯拉、沃尔沃等竞争。其自研材料的环保特性(30% 循环铝)也符合欧盟碳关税要求,为出口铺路。


总结


小米在 2025 年的一体压铸车身技术,不仅是制造工艺的革新,更是其 “技术普惠” 战略的体现。通过全栈自研和生态协同,小米在成本、效率、安全三方面建立起差异化优势,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了新标杆。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规模化应用,一体化压铸或将成为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476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