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并未申请或获得新的门把手专利。目前可查的相关专利信息集中于 2024 年 1 月获得授权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车门及车辆」专利(CN202321576002.4),该技术已应用于小米 SU7 和 YU7 车型,并成为其设计差异化的重要亮点。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专利技术解析(2024 年授权)
1. 无电驱隐藏式设计
该专利的核心创新在于无需电驱动组件,通过机械结构实现门把手的隐藏与复位。具体而言:
- 自动复位机制:采用扭转弹簧和行程放大机构,用户拉动把手后,弹簧驱动手柄自动回归隐藏位置,避免传统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因电机故障或低温冻结导致的失灵问题。
- 轻量化与低成本:省去电机、传感器等电子元件,重量减轻约 30%,生产成本降低 20%-40%。
2. 结构优化与用户体验
- 双空间独立设计:传统隐藏式门把手需为手柄内收和解锁机构设置两个独立空间,而小米专利通过巧妙的机械联动,将解锁结构集成于手柄运动路径中,简化了结构。
- 防误触与应急功能:手柄内部设置微动开关,需按压触发解锁,避免误操作;同时保留机械应急拉索,确保极端情况下车门可手动开启。
3. 与竞品的差异化
相较于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的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小米专利的机械结构在可靠性和实用性上更具优势。例如:
- 低温适应性:北方冬季门把手冻结问题在传统电动方案中频发,而小米的机械弹簧设计可通过物理力克服冻结,确保正常使用。
- 维护成本:电动隐藏式门把手维修成本较高(如电机更换费用约 2000 元),而小米的机械结构维护成本可降低 70% 以上。
二、2025 年车型应用与设计争议
1. 小米 YU7 的隐藏式门把手
- 设计调整:小米 SU7 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外凸 26.4mm),而 2025 年推出的 SUV 车型 YU7 改为全隐藏式设计。根据专利推测,YU7 的门把手可能是在 SU7 基础上增加了可翻转盖板,用户需向内按压盖板露出手柄,再拉动开门。
- 争议与回应:部分用户认为全隐藏式设计牺牲了便利性,尤其在紧急情况下操作复杂。小米官方尚未明确技术细节,但强调其设计延续了 2024 年专利的机械可靠性,且风阻系数进一步优化至 0.185Cd。
2. 技术验证与市场反馈
- SU7 的市场表现:搭载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小米 SU7 自 2024 年交付以来,用户投诉集中在冬季积雪堵塞(北方地区占比约 15%),但未出现大规模机械故障。
- YU7 的改进方向:根据 2025 年上海车展展车信息,小米 YU7 可能在门把手周围增加加热丝和排水槽,以应对低温环境。
三、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1. 对传统电动隐藏式门把手的挑战
小米的机械隐藏式设计为行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注重成本与可靠性的车型。例如:
- 供应链适配:该专利的核心零部件(如扭转弹簧、行程放大机构)可与现有车门模块兼容,车企无需大幅调整生产线。
- 政策导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2025 版)拟要求隐藏式门把手必须具备机械应急开启功能,小米专利恰好符合这一趋势。
2. 未来技术演进方向
- 智能融合:小米可能在现有专利基础上,集成指纹识别或NFC 感应,实现无钥匙进入与机械开启的双重保障。
- 材料创新:探索形状记忆合金等新材料,进一步提升弹簧寿命(目标从 10 万次提升至 50 万次)。
四、总结
小米汽车在门把手技术上的布局体现了其 **「实用主义创新」** 的产品理念。2024 年的机械隐藏式专利通过结构优化解决了电动方案的痛点,而 2025 年的 YU7 车型则尝试在美观与实用性之间寻找平衡。尽管目前缺乏 2025 年新专利的公开信息,但小米在现有技术上的持续迭代(如加热功能、材料升级)仍值得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若注重可靠性与维护成本,小米的机械隐藏式门把手是更稳妥的选择;若追求极致科技感,传统电动方案仍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