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立国作为小米汽车副总裁,在 2025 年的核心职责是统筹智能制造、工厂运营与产能管理,直接向雷军汇报。他的角色对小米汽车应对产能瓶颈、实现销量目标至关重要,其管理举措和行业经验深刻影响着小米汽车的发展轨迹。
一、于立国的角色与职责
- 智能制造与工厂管理
2025 年 2 月,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全面负责小米汽车的生产制造体系。他主导北京工厂的产能爬坡,并推动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于 2025 年 7 月投产,三期工厂(武汉)也在建设中。其核心目标是将小米汽车的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以上,以满足 SU7 和新车型 YU7 的订单需求。
- 产能提升策略
- 生产流程优化:通过调整排班制度(每两周休息一天)、引入工业机器人集群和数字孪生技术,将生产节拍从 80 秒 / 台压缩至 68 秒 / 台,零部件通用化率提升至 78%。
- 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副总裁黄振宇(原麦格纳中国区高管)合作,优化电池包采购流程,直接采购电池包以减少中间环节,加速产能释放。
- 工厂建设经验:于立国在北汽期间曾创下 18 个月完成极狐工厂建设到首车下线的纪录,这一经验被应用于小米汽车的工厂建设,二期工厂提前至 4 月完成验收,较原计划提前 2 个月。
二、小米汽车的产能与市场表现
- 订单与交付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订单超过 30 万辆,未交付订单达 18 万份,交付周期长达 6-8 个月。SU7 在 2025 年一季度以 7.59 万辆的销量成为中国中大型轿车市场冠军,远超奥迪 A6L(4.51 万辆)和奔驰 E 级(3.33 万辆)。
- 销量目标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5 万辆上调至 50 万辆,若按均价 25 万元测算,汽车业务收入将突破 1250 亿元,净利润贡献或超 400 亿元。新车型 YU7(纯电 SUV)计划于 6-7 月上市,进一步拉动销量。
三、于立国的行业经验与争议
- 北汽背景与争议事件
于立国曾担任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主导极狐品牌与华为、麦格纳的合作。2021 年因公开威胁车主 “在北京收拾他跟玩一样” 引发争议,导致极狐品牌信任危机。这一事件曾被外界质疑其管理风格,但小米仍看重其工厂管理和供应链整合能力。
- 在小米的适应性
加入小米后,于立国从综合管理转向生产制造,其 “江湖气息” 与小米的互联网文化形成互补。雷军评价他 “在小米这片沃土中,不再是月销三位数的总裁,而是掌管 30 万辆产能的核心人物”。
四、行业评价与未来挑战
- 行业认可
于立国被视为小米汽车 “扫地僧级” 的传统车企精英,其工厂管理经验被认为是小米产能突破的关键。行业分析指出,他的加入帮助小米汽车在制造端快速建立体系,缩短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周期。
- 未来挑战
- 产能压力:尽管二期工厂投产,但 SU7 和 YU7 的订单增长可能导致新的产能缺口,需进一步提升供应链弹性。
- 质量管控:随着产能扩张,如何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是关键,黄振宇的 “一票否决制” 与于立国的产能管理需协同推进。
- 智能化竞争:于立国虽未直接参与技术研发,但需配合智能驾驶团队(如胡峥楠)实现生产与技术的融合,例如 L4 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准备。
五、总结
于立国在 2025 年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产能管理帮助小米汽车兑现市场需求,其北汽经验与小米的互联网基因结合,推动小米汽车从 “爆款单品” 向 “规模化制造” 转型。尽管面临产能和质量的双重挑战,但小米通过高层调整(如雷军亲掌大局)和工厂扩建,已为 2025 年的销量爆发奠定基础。于立国的角色不仅是 “产能救火队长”,更是小米汽车从新势力向传统车企制造能力渗透的关键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