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可获取的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电池位置设计延续了行业主流方案,同时结合其自研技术实现了创新。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车型电池位置:底盘中央一体化设计
小米 SU7 系列(包括 2025 款 SU7 Ultra)的电池组均位于车辆底盘中央,与车身结构深度集成。这种布局是当前纯电动车的主流选择,其优势包括:
- 重心优化:电池平铺于底盘中央,使整车重心降低约 15%,配合前后 50:50 的重量分配,显著提升高速稳定性。例如,小米 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的圈速表现(6 分 46 秒 874)部分得益于低重心设计带来的操控优势。
- 空间释放:底部布局为车内腾出更多空间,SU7 Ultra 的后排腿部空间达到 980mm,后备箱容积为 425L,优于同级别竞品。
- 安全防护:电池组采用 14 层物理防护(包括 3 层顶部支撑、3 层侧面防护和 8 层底部防护),并配备 7.8㎡双面主动冷却系统,可在极端工况下将电池温度控制在 55℃以内。
二、技术创新:CTB 一体化电池与车身集成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采用 CTB(Cell to Body)技术,实现了电池与车身的深度融合:
- 结构创新:电池包上盖与车身地板合二为一,通过电芯倒置设计释放 7mm 高度,集成效率提升 24.4%。这种设计使电池包成为车身结构的一部分,扭转刚度提升至 41,000 N・m/°,接近传统超跑水平。
- 散热优化:电池包采用双大面冷却技术,冷却面积达 7.3㎡,换热能力是传统底部冷却的 2 倍,确保在纽北赛道连续两圈(约 41.6 公里)行驶后电池温度仍低于 55℃。
- 安全冗余:全栈自研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达到 ASIL-D 最高功能安全等级,支持 4ms 内主动断电,并通过 1050 + 项安全测试验证,包括针刺、挤压、过充等极端场景。
三、不同车型与配置的电池差异
- SU7 标准版:搭载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容量 73.6kWh,CLTC 续航 550 公里。电池位置同样位于底盘,但未采用 CTB 技术,结构上更接近传统电池包设计。
- SU7 Pro/Max:升级为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容量 101kWh,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电池包集成小米自研的 “超电子通路技术”,极耳产热降低 30%,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新车型 “昆仑” SUV:作为 2025 年计划推出的中大型增程式 SUV,其电池位置可能采用 “前机舱 + 底盘” 布局,前部放置增程器,底盘保留部分电池以平衡前后配重。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预计会延续小米在电池安全和散热方面的技术积累。
四、未来技术布局
小米正在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池计划于 2027 年量产,适配第三代超级底盘(CTB 一体化设计)。该电池能量密度目标达 400Wh/kg,支持 1000V 超充,12 分钟可补能 500 公里。虽然 2025 年暂未应用,但相关技术可能已在 SU7 Ultra 的半固态电池测试版中进行验证。
五、用户参考建议
- 官方资料:可通过小米汽车官网或 APP 查看具体车型的技术参数,例如 SU7 Ultra 的电池包系统已在官网详细披露。
- 售后渠道:如需更换电池或了解维护细节,建议联系小米授权服务中心,其提供电池健康度检测和专属维修方案。
- 行业对比:与特斯拉 4680 电池(结构电池包)和比亚迪 CTB 技术相比,小米的 CTB 方案在集成效率和散热性能上具有优势,但在成本控制方面仍需进一步验证。
综上,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电池位置设计以底盘中央一体化为核心,结合 CTB 技术实现了性能与安全的平衡。不同车型和配置的电池方案虽有差异,但均遵循行业主流趋势,同时融入了小米的技术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