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情况呈现出以自建工厂为主、代工为辅的格局,具体代工厂信息如下:
一、核心代工方: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
- 合作背景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资质和初期产能主要依赖北汽越野。根据工信部 2023 年 11 月公示信息,小米牌纯电动轿车(BJ7000MBEVR2 和 BJ7000MBEVA1)的生产企业明确标注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合作模式帮助小米快速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规避了自建工厂初期的审批风险。
- 合作范围
北汽越野主要负责小米 SU7 的整车制造环节,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四大工艺。例如,小米 SU7 的尾部标识 “北京小米” 直接体现了代工关系。不过,小米在核心技术(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供应链管理上仍保持主导权。
- 产能贡献
北汽越野的代工产能在小米汽车初期交付中起到关键作用。2024 年小米汽车累计交付 13.68 万辆,其中大部分由北汽越野生产。但随着北京自建工厂产能释放,代工比例可能逐步下降。
二、自建工厂:北京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核心产能)
- 工厂布局
- 一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已投产。通过双班制生产,实际产能提升至月均 2.2 万辆,2025 年 1-4 月累计交付超 21.6 万辆。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2025 年 4 月完成路面硬化,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新增产能 15 万辆。两期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支撑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技术升级
二期工厂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和智能车间,支持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和高阶智驾研发,未来可能承接更多高端车型生产。
三、潜在代工合作:武汉东风汽车(谈判中)
- 合作动因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现有产能仍存在缺口。武汉作为中部汽车产业重镇,拥有东风汽车云峰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的闲置产能,且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合作。
- 合作进展
- 小米汽车工程师已入驻东风云峰工厂,参与工艺优化和物流规划。
- 双方曾因补贴政策分歧(东风代工可能失去岚图车型的政府补贴)搁置合作,但湖北省政府介入后谈判重启,预计 2025 年底官宣。
- 合作模式
若达成协议,东风可能以产能租赁或合资建厂形式为小米代工,初期或用于生产代号 “N3” 的大型增程 SUV。
四、供应链合作:比亚迪弗迪科技(电池供应)
- 角色定位
比亚迪弗迪科技是小米汽车的电池供应商,而非整车代工厂。其襄阳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占小米电池采购量的 40%。
- 技术协同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与小米的 800V 高压平台深度适配,提升了 SU7 的续航和充电效率。
五、其他代工传闻与澄清
- 富士康与长城汽车
早期传闻称富士康或长城汽车可能代工小米汽车,但截至 2025 年 4 月,未发现官方合作证据。小米更倾向于自建产能或与传统车企(如北汽、东风)合作。
- 一汽集团
2021 年曾有传闻称小米与一汽合作,但后续无进展。一汽更专注于红旗品牌电动化,未参与小米代工。
总结:代工与自建并行的产能策略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生产体系呈现 **“自建为主、代工为辅”** 的特点:
- 核心产能:北京工厂一期、二期(30 万辆 / 年),承担 SU7、SU7 Ultra 及 YU7 的生产。
- 代工补充:北汽越野(初期资质和产能支持)、潜在东风代工(武汉工厂,2025 年底或落地)。
- 供应链协同:比亚迪弗迪科技(电池)、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电驱系统)等关键供应商保障核心零部件供应。
这一策略既确保了小米对产品质量和技术路线的控制,又通过代工快速扩大产能,应对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