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北京汽车与小米的合作已从初期的供应链协同深化至技术研发与市场生态的共建,双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呈现出 “技术互补、生态融合” 的显著特征。以下从合作背景、核心进展及行业影响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合作背景:技术与资源的双向赋能
- 代工生产的历史基础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2024 年上市)的生产资质及初期制造环节依托北汽集团旗下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尽管小米后续自建工厂(北京亦庄智能工厂)并实现量产,但代工模式为双方积累了供应链协同经验。例如,SU7 的电池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三元锂)和比亚迪(磷酸铁锂),而北汽作为传统车企在生产工艺和质量管控上提供了支持。
- 电芯供应链的深度绑定
2024 年 3 月,北汽蓝谷联合宁德时代、小米汽车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 “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投资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该工厂聚焦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与生产,预计 2025 年投产,目标产能达 30GWh,将为小米 SU7 系列及北汽极狐车型提供稳定的电池供应。这一合作不仅降低了双方的电池采购成本,还通过技术共享加速了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
- 智能化生态的战略协同
小米凭借 “手机 + 汽车 + AIoT” 生态优势,与北汽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展开合作。例如,北汽极狐阿尔法 S5 车型搭载的鸿蒙智行系统,已实现与小米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缝联动。此外,双方在自动驾驶数据共享与算法优化上进行探索,小米的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与北汽的路侧感知系统形成互补。
二、2025 年核心合作进展
- 车型矩阵的差异化布局
- 小米方面:2025 年 2 月发布旗舰 SUV 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纯电市场,搭载宁德时代 “麒麟 5C” 超充电池,CLTC 续航达 820 公里,支持 “充电 5 分钟续航 300 公里”。YU7 的智能化配置包括 Xiaomi HyperOS 2.0 系统和激光雷达,计划于 2025 年 Q3 开放全国主要城市 NOA 功能。
- 北汽方面:聚焦 “方盒子” 越野车型,2025 年一季度销量同比激增 47%,市占率突破 8.7%,BJ40 增程版等车型通过 “技术普惠” 策略(价格下探至 15 万元区间)推动硬派越野大众化。
- 技术研发的协同突破
- 电池技术:双方在电芯工厂项目中联合研发 CTB 倒置电芯技术,提升电池包碰撞安全性 48%,并计划于 2027 年量产能量密度达 400Wh/kg 的固态电池。
- 自动驾驶:小米的 “途灵” 智能底盘与北汽的机械臂生产线结合,实现了 SU7 Ultra 的 2.78 秒零百加速与主动式底盘系统(双腔空气弹簧 + CDC 电磁阻尼)。
- 生态整合:小米澎湃 OS 与北汽极狐车型的车机系统深度融合,支持 “三指飞屏” 跨设备交互及 16 组米家设备联动。
- 市场策略的互补性
- 小米:通过 “高配低价” 策略(如 YU7 补贴后售价 20.98-29.98 万元)冲击中高端市场,2025 年销量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 北汽:借助小米的互联网营销能力,通过 “高管亲售会” 直播活动(如沙漠冲坡、雪地穿越实景挑战)提升品牌年轻化形象。
三、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 对新能源汽车格局的重塑
小米与北汽的合作加速了 “生态造车” 模式的落地,其 “人 - 车 - 家” 智能联动能力形成了特斯拉、蔚来难以复制的用户粘性。机构预测,若小米 2025 年销量突破 30 万辆,全球排名有望从第十跃升至前五,而北汽的 “方盒子” 车型则可能改写自主品牌越野市场格局。
- 潜在风险与挑战
- 产能压力:小米 SU7 的交付周期已长达 33 周,YU7 若需求超预期可能加剧供应链紧张。
- 品牌定位:小米需突破 “性价比” 标签,而北汽需在智能生态上弥补短板,避免陷入 “代工依赖”。
- 技术路线争议:在问界 M9、理想 L8 转向增程路线的背景下,小米坚持纯电路线,需通过超充网络建设化解用户焦虑。
四、总结
北京汽车与小米的合作是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双方在电池供应链、智能化生态及市场策略上的互补性,为行业提供了 “技术共享 + 生态协同” 的新范式。2025 年,随着 YU7 的上市与电芯工厂的投产,双方的合作将进入 “量产验证” 阶段,其成败不仅关乎各自的市场地位,更将定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