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车载充电器延续了其在快充技术和智能化设计上的优势,推出了多款高性能产品,覆盖无线充电、多口快充等场景。以下从核心产品、技术亮点、用户体验和市场反馈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产品与性能
1. 小米 50W 无线车充 Pro(MDY-17-EZ)
- 充电功率:支持 50W 无线快充,专为小米 13/14 系列等机型优化,50 分钟内可将小米 13 无线充至 100%。对于其他品牌手机(如 iPhone、三星),功率降至 10W 左右,兼容性稍弱。
- 智能感应:采用微波雷达传感器,手机靠近时夹臂自动展开,支持单手操作;断电后内置超级电容仍可开取一次,避免手机被卡住。
- 散热设计:隐藏式直吹风道搭配智能风扇,高功率充电时主动散热,避免过热降速。
- 安装方式:提供出风口夹、平面粘贴底座等三种固定方式,适配不同车型内饰。
2. 小米 100W 1A1C 快充车充
- 有线快充:Type-C 口支持 90W 小米私有快充(如红米 K70 Pro 可达 78.56W),兼容 33W PD 和 UFCS 融合快充,可同时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供电。
- 协议兼容性:支持 FCP、SCP、QC3.0 等主流协议,USB-A 口固定 5V2A 输出,适合低功率设备。
- 材质与安全:高阻燃 PC 外壳,防阳极喷涂工艺,内置过压、过流保护,适配 12V/24V 车型。
二、技术亮点与创新
1. 快充技术迭代
- 私有协议优化:针对小米手机深度优化,如 50W 无线充和 90W 有线充均能触发 “小米闪充” 金标,充电速度行业领先。
- UFCS 融合快充:100W 车充支持 UFCS 协议,可提升非小米机型的充电效率(如华为手机可达 22.5W)。
2. 智能化与便捷性
- 多场景适配:50W 无线充新增 DC 供电接口,兼容更多车型点烟器;100W 车充附赠 151cm 长电源线,方便后排设备供电。
- 米家生态联动:部分型号(如 50W 无线充 Pro)支持米家 APP 控制,可远程查看充电状态或设置定时任务。
3. 材料与散热
- 高效散热:50W 无线充内置风扇主动散热,避免高功率充电时降速;100W 车充采用南芯 SC8101 同步降压芯片,转换效率提升。
- 耐用设计:夹臂采用三角形结构,抗震性强;线材使用 E-marker 芯片,支持 20V 5A 大电流传输。
三、用户体验与市场反馈
1. 优势
- 充电速度:小米用户实测 50W 无线充为小米 14 Ultra 充电 50% 仅需 32 分钟,充满约 1 小时 21 分钟,优于同类产品。
- 安装便捷:三种固定方式适配不同车型,出风口夹臂可调节角度,避免遮挡视线。
- 性价比:50W 无线充 Pro 售价 359 元(香港地区),低于华为同类产品;100W 有线充约 199 元,支持多设备快充。
2. 不足
- 兼容性局限:非小米手机无线充电功率较低(如 iPhone 仅 7.5W),且对厚手机壳支持有限(需≤4mm)。
- 发热问题:长时间高功率充电时,部分用户反馈无线充表面温度较高(约 45℃),需注意散热。
- 夹臂稳定性:部分用户反映夹臂对大屏手机(如 iPhone 15 Pro Max)夹持力度不足,颠簸路段可能松动。
四、竞品对比与选购建议
1. 竞品分析
- 华为 50W 无线车充:支持 SCP 40W 快充,兼容性更广(华为 / 荣耀手机),但价格较高(约 499 元)。
- Anker 733 车充:100W 双 C 口设计,支持 PD 100W,适合多设备用户,但缺乏私有协议优化。
2. 选购建议
- 小米用户:优先选择 50W 无线充 Pro(适配小米 13/14 系列)或 100W 有线充(兼容笔记本电脑)。
- 多品牌用户:考虑 100W 有线充的 UFCS 协议,或第三方品牌(如 Anker)提升兼容性。
- 预算有限:小米 67W 1A1C 车充(约 99 元)性价比更高,适合日常单设备快充。
五、未来趋势与总结
2025 年小米车充在功率、智能化和兼容性上持续突破,但仍需解决非小米设备支持不足的问题。随着 SiC 材料在车载充电领域的普及(如小米 SU7 采用碳化硅电驱系统),未来小米可能推出更高效率、更低发热的车充产品。总体而言,小米车充仍是性价比之选,尤其适合米粉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