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服务领域的布局主要围绕售后服务网络扩展、移动服务能力提升以及智能化服务生态建设展开。尽管目前官方尚未明确推出名为 “小米服务车” 的独立车型,但结合公开信息和行业动态,可以梳理出以下核心方向:
一、售后服务网络与移动服务能力
- 授权服务网络快速扩张
小米汽车于 2025 年 2 月启动全国范围的授权服务伙伴招募,覆盖置换服务与售后服务两大领域。截至 3 月,全国已有 33 家官方服务中心及授权服务中心开业,重点布局省会及新一线城市,同时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例如,在湖北襄阳、安徽安庆等 81 个城市,小米通过 “兼营模式” 降低投资成本,允许授权店共享钣喷区、备件库等资源,以快速提升服务覆盖。
- 移动服务车的应用
小米汽车的上门补胎服务明确提到使用 “移动服务车” 执行作业。这类车辆配备专业维修设备,支持现场补胎、基础检测等服务,目前仅在设有官方交付中心的城市开放。此外,招聘信息显示,小米正在上海等城市招募 “移动服务技师”,负责服务车辆的检查、保养及工单执行,进一步印证了移动服务车的实际运营。
- 服务权益与用户体验
小米推出的 “无忧服务包” 包含全年免费基础保养、免费喷漆、维保取送车等权益,其中 “免费维保取或送车” 服务由专业代驾司机通过移动服务车完成,合同期内最多提供 8 次取送服务。这一模式通过整合线下网点与移动服务资源,缓解了售后网点不足的问题。
二、技术研发与服务生态
- 智能化服务技术支撑
小米 SU7 Ultra 等车型搭载的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不仅提升了驾驶体验,也为服务场景提供了技术基础。例如,用户可通过智驾系统规划最优路径,将车辆自动送至服务中心,或通过远程诊断功能提前确认维修需求,减少现场等待时间。
- 专利技术优化服务效率
小米在 2025 年申请的高压预充电路专利(CN119795957A)和车辆控制方法专利(CN119795941A),通过降低低压蓄电池负荷、优化驱动系统效率,间接提升了服务车辆的续航能力和可靠性。这些技术未来可能应用于移动服务车,延长单次服务半径。
- 与生态链企业协同
小米生态链企业(如华米、云米)的智能硬件与物联网技术,可能被整合到服务场景中。例如,通过小米 App 实现服务预约、进度追踪、远程监控等功能,甚至联动智能家居设备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三、挑战与未来展望
- 服务网络覆盖不足
尽管小米加速招募授权伙伴,但截至 3 月,全国服务中心数量仍仅 33 家,远低于销量增长速度(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部分用户反馈上海、湖北等地维修需排队半个月,甚至需跨市维修,凸显服务网络亟待完善。
- 服务车的定制化需求
现有移动服务车主要用于补胎等基础服务,未来可能根据用户需求扩展功能,例如增加快充设备、钣喷工具或智能检测仪器,形成 “移动维修站”。此外,结合小米在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上的积累,服务车可能实现更高的自动化和续航能力。
- 行业趋势与竞争
新能源车企普遍加强服务网络建设,例如蔚来的 “一键加电”、特斯拉的 “移动服务” 等。小米需在成本控制(如兼营模式)、服务标准化(如培训认证体系)和用户体验(如取送车效率)上形成差异化优势,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总结
2025 年小米的 “服务车” 并非特指某款独立车型,而是以移动服务车为载体、结合线上线下资源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通过授权网络扩展、技术专利优化和生态链协同,逐步提升服务覆盖与效率。未来,随着小米汽车销量增长和技术迭代,服务车可能向智能化、定制化方向发展,成为小米生态服务的重要一环。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服务政策或预约维修,可通过小米汽车官网或官方 App 查询最新网点信息及权益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