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碰撞测试小米

2025-04-25 19:08:21  阅读 1 次 评论 0 条

汽车碰撞测试小米

根据 2025 年最新公开信息,小米汽车首款量产车型SU7在碰撞测试与实际事故中的表现呈现出多维度特征,既有实验室测试的优异成绩,也暴露出真实场景下的安全争议。以下从测试结果、技术亮点、事故案例及行业影响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实验室碰撞测试:C-NCAP 与中保研双优成绩


1. C-NCAP(2024 版)五星评级


  • 综合得分率 93.5%:在乘员保护(94.31%)、VRU 保护(90.42%)、主动安全(95.25%)三大项中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8 个细分项排名前 20%。
  • 核心亮点

    • 乘员舱结构: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占比 90.1%,A 柱使用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在正面 25% 偏置碰撞中实现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的冗余保护,A 柱无变形。
    • 安全气囊系统:全系标配 7 个气囊,包括远端气囊和异形副驾气囊,可防止乘员互撞及头部滑落。
    • 主动安全:AEB(自动紧急制动)在 80-140km/h 测试中成功刹停静止假车,夜间高速场景下可识别故障车并提前 100 米预警。


2. 中保研(C-IASI)全项 G + 评价


  • 2024 年测试结果: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三大指数均获最高等级 G+,成为首批通过新版中保研测试的车型之一。
  • 关键数据

    • 正面 50% 偏置碰撞:加速度 OLC 控制在 23.5g(优于国标 25g),电池无起火,车门可正常开启。
    • 侧面碰撞:B 柱填充 CBS 增强材料,车门防脱钩设计避免侵入乘员舱,侧气帘覆盖全车窗。


二、实际事故争议:智能驾驶与电池安全的双重挑战


1. 铜陵高速事故(2025 年 3 月 29 日)


  • 事故概况:小米 SU7 标准版(无激光雷达)以 116km/h 激活 NOA(高速领航辅助),在施工改道路段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至 97km/h,驾驶员接管后仍碰撞水泥护栏,导致车辆起火,3 名乘员遇难。
  • 核心质疑

    • 智驾系统局限性

      • AEB 未触发:障碍物为水马(水泥隔离墩),小米官方称其不属于 AEB 支持的检测范围。
      • 预警时间不足:系统从提示到碰撞仅 2 秒,低于国标《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规定的 10 秒介入时长。

    • 电池与车身设计

      • 碰撞后起火:电池包受冲击后爆燃,与小米宣传的 “CTB 一体化电池防护” 存在矛盾,推测可能因点状冲击撕裂电池外壳。
      • 车门解锁失效: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无法解锁,小米回应称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现场因高温或结构变形未能使用。



2. 事故影响与行业警示


  • 舆论与股价波动:事故后小米股价下跌超 20%,消费者对智驾功能边界、电池安全性及车企数据透明度提出更高要求。
  • 监管动态:中国相关部门已约谈多家车企,要求收紧自动驾驶宣传,并计划将施工路段、夜间低光照等场景纳入 NOA 强制测试范围。

三、技术深度解析:实验室与现实的差距


1. 被动安全的 “过度设计”


  • 车身结构:小米 SU7 采用 “铠甲笼式” 钢铝混合车身,前舱设计三条力传递路径,副车架牛角结构可引导车体滑移,减少乘员舱变形。
  • 电池防护:宁德时代 NCM811 三元锂电池通过国标挤压、火烧测试,但真实碰撞中可能因多向冲击导致电芯短路,触发热失控。

2. 主动安全的 “边界模糊”


  • 感知系统:标准版 SU7 依赖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在复杂光照(如夜间施工路段)或非标准障碍物(如锥桶、水马)识别能力有限。
  • 功能宣传争议:小米曾宣称 AEB 可在 120km/h 刹停,但事故中 97km/h 未触发,暴露系统能力与宣传的差异。

四、行业对比与未来展望


1. 横向对比


  • 国际标准:2024 年 Euro NCAP 五星车型(如奔驰 E 级)在成人保护(92%)、儿童保护(90%)等维度表现更均衡,而小米 SU7 在主动安全得分(95.25%)上接近国际水平。
  • 国内竞品:极氪 X(小型 SUV)在 Euro NCAP 中获五星,其电池安全与智能驾驶冗余设计值得参考。

2. 小米的改进方向


  • 智驾功能迭代:需明确 NOA 适用范围,将施工改道、逆向行驶等场景纳入测试,并提升传感器融合能力(如增加激光雷达)。
  • 电池安全升级:加强电池包抗多向冲击设计,推动 “碰撞后高压断电 + 机械门锁双冗余” 技术落地。
  • 数据透明度:建立自动驾驶失效案例共享库,定期公开极端场景故障数据,增强消费者信任。

总结


小米 SU7 在实验室碰撞测试中展现了扎实的被动安全功底,但其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及电池安全性仍需改进。2025 年的事故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挑战 ——标准测试与真实事故的鸿沟。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小米汽车需权衡其技术亮点与潜在风险;对行业而言,此次事件或将推动更严格的智能驾驶法规与电池安全标准落地。

汽车碰撞测试小米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458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