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交付进度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产能提升与新车型布局双轮驱动,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以下从交付数据、车型动态、供应链优化、市场反馈及政策环境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交付量快速攀升,全年目标上调
- 月度交付突破 3 万台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达 29,000 台,环比增长超 20%,其中主力车型 SU7 贡献了约 90% 的销量。进入 4 月后,交付节奏进一步加快,第 16 周(4 月 22 日)单周交付量达 7,160 台,若按此增速推算,4 月整体交付量有望突破 32,000 台。
- 产能爬坡进展:北京工厂二期预计 6 月投产,设计年产能 30 万台,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50 万台 / 年,为全年交付目标提供保障。
- 订单储备充足:截至 4 月中旬,小米汽车存量订单已超 15 万台,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47-50 周,Pro 版 45-48 周,Max 版 42-45 周,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 全年目标上调至 50 万台
官方原计划 2025 年交付 35 万台,但根据供应链产能释放情况及市场热度,机构预测目标已上调至 50 万台。若达成这一目标,小米汽车将跻身新势力销量前三,仅次于理想和零跑。
二、新车型加速上市,产品矩阵扩容
- SU7 Ultra 首销表现亮眼
售价 52.99 万元的 SU7 Ultra 于 3 月启动交付,首月订单突破 1 万台,成为自主品牌中首款月销破万的 50 万元以上车型。其搭载的碳纤维部件、终身免费智驾权益等配置,吸引了高端用户群体。
- SUV 车型 YU7 即将上市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已完成工信部申报,计划于 6-7 月正式上市,预售价格区间为 30-40 万元。该车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并配备激光雷达和城市 NOA 功能,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三、供应链优化与产能释放
- 电池供应争议逐步化解
3 月 SU7 事故引发的电池供应商争议(宁德时代与弗迪混装),通过官方澄清和技术改进逐步平息。目前 SU7 标准版随机搭载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神行电池,Pro/Max 版固定使用宁德时代电池,产能稳定性提升。
- 关键零部件自主化
小米自研的 HyperEngine 电机(转速 27,000rpm)和碳化硅电控系统已量产,配合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可补能 400 公里。同时,与祥鑫科技、万向钱潮等供应商深化合作,确保轻量化结构件和底盘系统的稳定供应。
四、市场反馈与用户体验
- 品牌认知度提升
小米凭借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在年轻科技群体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SU7 车主中,30-45 岁用户占比超 60%,且 70% 为首次购车用户,显示品牌成功吸引新消费群体。
- 售后服务网络扩张
截至 3 月底,小米汽车门店覆盖 65 城 235 家,服务网点达 127 家,4 月计划新增 33 家门店,覆盖保定、汕头等 7 城。同时,推出 “终身免费基础保养”“事故救援垫付” 等权益,提升用户满意度。
五、政策环境与行业趋势
- 新能源补贴延续
2025 年国家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个人消费者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享最高 2 万元补贴,叠加地方政策(如海南充电补贴 1,600 元),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
- 技术标准升级
新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化了电池热失控防护,小米通过优化电池包结构和 BMS 算法,确保符合最新安全标准。
六、挑战与风险
- 产能瓶颈
当前交付周期普遍长达一年,尤其是标准版和 Pro 版,可能导致部分用户流失。需加速二期工厂投产,并优化供应链协同效率。
- 质量信任重建
3 月事故后,小米需通过透明化的技术解析和用户沟通,重建市场对电池安全的信任。
- 竞争加剧
特斯拉 Model 2、比亚迪海狮 07 等新车型将于下半年上市,可能分流部分订单。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进度呈现 “高增长、快扩张” 特征,SU7 系列持续放量,YU7 上市在即,叠加政策利好,全年交付有望突破 50 万台。然而,产能爬坡、质量管控及市场竞争仍是核心挑战。若能有效解决供应链瓶颈并深化生态协同,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