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安全性表现呈现出技术亮点与现实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以下从核心安全技术、实际事故案例、行业政策影响及用户反馈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安全技术:硬件与软件的双重布局
1. 被动安全:高强度车身与电池防护
- 车身结构:SU7 Ultra 采用钢铝混合笼式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 90.1%,扭转刚度 51000N・m/deg,超越布加迪威龙。关键部位(如 A 柱、门槛梁)使用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并通过三条力传递路径分散碰撞能量,在正面 25% 小偏置碰撞中实现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的安全设计。
- 电池防护:电池包底部创新应用 “防弹涂层” 技术,聚脲基材料耐刮擦、耐穿刺性能比传统 PVC 涂层提升 10 倍,配合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可抵御极端路况冲击。但 SU7 标准版电池包底部钢板厚度仅 1.8mm,低于行业主流 2.5mm 标准,存在潜在风险。
2. 主动安全:智能驾驶系统的争议与突破
- 硬件配置:SU7 Ultra 搭载 NVIDIA Orin 双芯片(算力 508 TOPS)、1 颗激光雷达、11 个摄像头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支持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功能,包括城市领航辅助、自动泊车等。
- 功能争议: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智能驾驶系统(AEB)对施工路障的识别距离比激光雷达方案短 47 米,导致碰撞前仅 2 秒预警,远低于人类平均 3 秒反应时间。此外,2024 年 11 月因系统 BUG 导致 70 多辆车集体撞墙,暴露软件稳定性问题。
3. 第三方评测:权威认证与实际表现的落差
- C-NCAP 与 C-IASI:SU7 Max 在 2025 年 3 月的 C-NCAP 测试中获五星评价,综合得分率 93.5%,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2024 年 9 月中保研 C-IASI 测试中,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全项优 +。
- 第三方测试:2024 年 11 月某平台测试显示,SU7 在 64km/h 的 40% 重叠正面碰撞中,主驾驶气囊点爆时机偏晚,后排假人因预紧式安全带出现腰部伤害,整体评级为 A(可接受)。
二、实际事故案例:安全承诺与现实风险的冲突
1. 典型事故与系统性缺陷
- 智能驾驶失灵: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SU7 在智能驾驶状态下未识别路障,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车门锁死导致车内人员无法逃生。
- 电池安全隐患:2025 年 4 月广东湛江事故中,SU7 与电动车相撞后起火,尽管舆论矛头指向小米,但实际是电动车锂电池先爆燃。不过,小米电池包底部钢板厚度不足的问题引发公众对电池防护的担忧。
- 软件问题:2025 年 1 月召回 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智能泊车功能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异常,增加剐蹭风险。
2. 用户操作与设计错配
- 性能与经验不匹配:SU7 顶配版 2.78 秒破百的加速性能,导致 50% 首次购车用户(46% 为女性)频繁误操作,如 “油门当刹车”。
- 借车风险:湛江事故中,车主将车借给熟人后肇事者逃逸,暴露小米对非车主驾驶的安全监管漏洞。
三、行业政策影响:新规倒逼与技术适配
1. “史上最严电池令” 的挑战
2025 年 4 月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强制要求电池系统热失控后 “不起火、不爆炸”,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测试。小米 SU7 的电池包设计(如 1.8mm 底部钢板)可能需进一步优化以符合新规,但其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的合作(三元锂 + 磷酸铁锂双供应商)或为技术升级提供缓冲。
2. 智能驾驶宣传规范
公安部道研中心明确禁止车企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 L2 级描述为 “自动驾驶”),否则可能面临罚款或刑事责任。小米曾用 “零接管” 宣传智驾功能,但实际事故中系统频繁需要人工干预,存在合规风险。
四、用户反馈与改进措施:信任重建的关键
1. 用户投诉与召回效果
- 投诉集中点: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用户对小米汽车的电池、电机问题及底盘高度未明确标注(导致地库通行困难)表达不满,部分用户要求退款或修改宣传内容。
- 召回争议:2025 年 1 月的 OTA 召回虽解决了智能泊车问题,但用户对小米的危机公关速度(如安徽事故后 48 小时未联系家属)和数据透明度(EDR 黑匣子数据可能被筛选)仍存质疑。
2. 小米的改进方向
- 技术升级:计划为 AEB 系统增加冗余设计(主系统失效时备用系统启动),并强制碰撞后自动断电、车门解锁时间压缩至 0.5 秒内。
- 用户教育:购车时强制观看 30 分钟安全视频,重点演示智驾系统能力边界;设立家属关怀基金,事故后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辅导。
- 透明化措施:公开碰撞测试、电池穿刺实验等过程,鼓励用户上报系统漏洞并给予最高 10 万元奖励。
五、总结:安全性能的 “双刃剑”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安全性呈现出 **“高配置与高风险并存”** 的特点:
- 优势:C-NCAP、C-IASI 等权威测试的高分证明其被动安全设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合作保障了电池技术的可靠性。
- 短板:智能驾驶系统的稳定性、电池防护的细节设计及用户教育的缺失,导致多起事故和信任危机。
- 未来挑战: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在快速迭代中确保用户生命安全,将是小米汽车能否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不仅关注官方宣传,还需参考第三方测试数据(如中保研、懂车帝冬测)及真实用户反馈,并谨慎评估自身驾驶经验与车辆性能的匹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