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 2025 年的行业格局来看,小米智能驾驶(Xiaomi HAD)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市场信任重建的关键阶段。尽管其全栈自研能力和生态协同优势显著,但在安全性、用户体验和品牌公信力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目前尚未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技术能力: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突破
- 核心技术架构
小米 HAD 采用 “变焦 BEV + 超分辨率 OCC + 道路大模型” 技术组合,在算法层面实现了与华为 ADS 2.0、小鹏 XNGP 的对标。其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HAD)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支持 “车位到车位” 的无缝衔接,实测中可应对复杂路口博弈和狭窄车位泊车。
- 传感器配置与成本平衡
- 标准版车型:采用 5R1V 方案(5 毫米波雷达 + 1 摄像头),实现 L2 级功能,但在夜间低照度环境下对施工路障(如锥桶、水马)识别能力不足,导致 3・29 高速事故中 AEB 未生效。
- SU7 Ultra 版:搭载激光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和中短程雷达,支持 L4 级自动泊车,但硬件成本较高,尚未大规模普及。
- 与头部玩家的差距
- 感知精度:华为 ADS 3.0 的 GOD 网络可识别异形障碍物,而小米标准版车型依赖纯视觉方案,夜间探测距离仅 200 米,且对非标准障碍物(如侧翻卡车)识别率低。
- 决策拟人化:小鹏 XNGP 的端到端大模型已实现 “类人类驾驶”,而小米 HAD 在拥堵路段仍存在 “犹豫” 和延迟。
二、市场表现:销量增长与信任危机并存
- 销量数据亮眼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交付量超 2.9 万辆,全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其通过 “终身免费智驾权益” 策略,将高阶智驾下探至 20 万级车型,推动用户渗透率。
- 事故引发的信任崩塌
3・29 高速事故暴露了小米智驾的技术短板:系统在 2 秒内完成预警 - 接管 - 碰撞,AEB 未响应施工路障,电池爆燃导致车门锁死。事故后,二手 SU7 价格暴跌 15%,用户对智驾功能的付费意愿从 72% 降至 58%。
- 监管与舆论压力
工信部 4 月出台新规,禁止车企使用 “自动驾驶”“代客泊车” 等宣传词汇,并要求明确智驾功能边界。小米因事故被推上舆论风口,品牌信任度面临重建挑战。
三、行业竞争:第一梯队的门槛与小米的突围路径
- 第一梯队的核心标准
- 技术维度:实现 L3 级功能量产(如华为 ADS 3.0)、端到端大模型上车(如特斯拉 FSD V12)、激光雷达渗透率超 25%(如小鹏 X9)。
- 市场维度:智驾车型年销量超 20 万辆(如特斯拉)、城市 NOA 覆盖 50 城以上(如华为)。
- 生态维度:车路云协同落地(如百度 Apollo)、跨场景数据闭环(如小鹏)。
- 小米的竞争短板
- 技术成熟度:L3 级功能尚未量产,端到端大模型仅在 SU7 Ultra 搭载,且需用户完成 1000 公里安全里程才能激活。
- 数据积累:特斯拉 FSD 已积累 10 亿英里路测数据,而小米测试里程仅 1000 万公里,差距显著。
- 生态协同:华为鸿蒙智行已实现 “车 - 家 - 手机” 无缝互联,小米澎湃 OS 的生态整合仍在推进中。
- 潜在突破点
- 硬件升级:2025 年 Q3 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 SU7 Max 版,采用 “纯视觉 + 激光雷达” 融合方案,提升夜间识别能力。
- 政策红利:北京市 4 月实施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支持车路云协同,小米可通过参与智慧城市试点获取施工路段预警信息。
- 成本控制:借鉴比亚迪 “智驾平权” 策略,将高速 NOA 功能下探至 15 万级车型,扩大用户基数。
四、未来展望:2025 年能否跻身第一梯队?
- 短期(2025 年)
- 技术层面:SU7 Max 版的激光雷达方案有望在 Q3 落地,但 L3 级功能量产需等待法规进一步松绑。
- 市场层面:若年销量突破 35 万辆,且城市 NOA 覆盖 30 城以上,可能进入第二梯队头部,但距离第一梯队仍有差距。
- 风险提示:若再发生重大事故或监管趋严,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 长期(2026-2027 年)
- 技术路线:需从 “纯视觉” 转向 “多传感器融合 + 车路云协同”,并加大数据闭环投入。
- 生态整合:依托澎湃 OS 实现 “人车家” 全场景联动,提升用户粘性。
- 全球化布局:参考华为鸿蒙智行的出海策略,在东南亚、欧洲市场复制国内模式。
结论:技术突围与信任重建是关键
2025 年,小米智驾的核心任务是 **“止血” 与 “造血”**:
- 止血:通过硬件升级(如激光雷达)、算法优化(如端到端大模型)和安全冗余设计(如机械应急拉手)修复技术漏洞,重建用户信任。
- 造血:依托小米生态的用户基数和成本控制能力,推动智驾功能普及,在 20 万级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若上述策略顺利实施,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底进入第二梯队头部,但要跻身第一梯队,仍需在技术成熟度、数据积累和生态协同方面实现跨越式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