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现有信息,2025 年小米 SU7 标准版确实配备了智能驾驶系统,但在硬件配置和功能覆盖上与高配车型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智驾系统基础功能
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Xiaomi Pilot Pro智能驾驶系统,支持以下核心功能:
- 高速领航辅助(NOA):在高速公路场景下可实现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等操作,但需依赖高精地图。
- 自动泊车:支持垂直 / 侧方位车位识别、遥控泊车及记忆泊车,在地下车库可实现最高 23km/h 的巡航速度。
- 基础驾驶辅助:包括全速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居中保持(LCC)、交通拥堵辅助(TJA)等 L2 级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版的智驾系统在法律层面仍属于L2 级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注意力并随时准备接管。
二、硬件配置与性能限制
- 传感器方案:采用纯视觉 + 毫米波雷达组合,具体包括:
- 1 颗前视三目摄像头(支持 800 万像素)
- 4 颗环视摄像头(200 万像素)
- 1 颗毫米波雷达(中距离探测)
- 12 颗超声波雷达(近距离感知)
与 Pro/Max 版相比,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导致夜间或复杂路况下对异形障碍物(如施工路障、锥桶)的识别能力较弱。
- 算力平台:搭载单颗NVIDIA DRIVE Orin-N 芯片,算力为 84TOPS,仅为 Pro 版(双 Orin-X 芯片,508TOPS)的 1/6。这限制了系统对复杂场景的处理速度,例如事故中系统从检测到路障到发出警报仅预留 4 秒反应时间,远低于人类平均 2.3 秒的操作极限。
- 功能局限性:
- AEB 失效案例:在 2025 年 3 月的高速事故中,标准版 SU7 的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未能有效识别施工隔离带,导致车速仅从 116km/h 降至 97km/h,最终引发碰撞。
- 场景限制:智驾功能默认按 120km/h 限速运行,但缺乏激光雷达的感知冗余,在夜间、雨雪天气或施工路段可能出现降级或退出。
三、与高配车型的对比
配置项 | 标准版 | Pro/Max 版 |
---|---|---|
智驾系统 | Xiaomi Pilot Pro | Xiaomi Pilot Max |
芯片 | 单 Orin-N(84TOPS) | 双 Orin-X(508TOPS) |
传感器 | 纯视觉 + 1 颗毫米波雷达 | 激光雷达 + 3 颗毫米波雷达 |
功能覆盖 | 高速 NOA、基础泊车 | 城市 NOA、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
法律等级 | L2 级辅助驾驶 | L2+(接近 L3 但未通过认证) |
典型场景表现 | 高速场景可用,但事故率较高 | 城市道路可应对复杂路况 |
四、用户选择建议
- 预算有限且需求明确:若主要用于高速通勤,标准版的基础智驾功能(如 ACC、LCC)已能满足日常需求,但需谨慎使用 NOA 功能,尤其在夜间或施工路段。
- 追求高阶智驾:建议选择 Pro/Max 版,其激光雷达 + 双 Orin-X 芯片的组合能显著提升复杂场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安全警示:无论选择哪个版本,均需牢记L2 级智驾的本质是辅助驾驶,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路况,避免过度依赖系统。
五、行业背景与未来趋势
- 法规限制:中国尚未开放 L3 级自动驾驶的全国性准入,小米 SU7 Pro/Max 的 “城市 NOA” 功能仍属于 L2 + 范畴,需通过高精地图和特定场景限制实现。
- 技术争议:标准版的纯视觉方案因成本优势被广泛采用,但事故案例凸显了其在极端场景下的缺陷,行业呼吁建立更严格的智驾分级标准。
- 小米的应对:2025 年 3 月事故后,小米已启动对标准版智驾系统的 OTA 升级,主要优化夜间识别算法和接管预警逻辑。
总结:2025 年小米 SU7 标准版具备 L2 级智能驾驶功能,但受限于硬件成本和技术路线,其实际表现与安全性存在显著短板。若对智驾有更高要求,建议考虑 Pro/Max 版或其他搭载激光雷达的竞品车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