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在 2025 年暂未推出 10 万元级车型,这一决策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的结果。结合市场定位、技术投入、竞争环境及行业规律,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品牌战略:从「性价比」到「高端化」的转型
小米手机以极致性价比起家,但汽车行业的竞争逻辑截然不同。雷军在 SU7 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小米汽车对标特斯拉 Model S、保时捷 Taycan 等豪华车型。这种定位需要通过高端产品建立技术标杆,例如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 1.98 秒,售价高达 81.49 万元。若此时推出 10 万元车型,可能导致品牌形象模糊,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与五菱、比亚迪等低价品牌形成差异化。
二、技术成本:高端配置的「降维难题」
10 万元级市场对成本控制要求极高,但小米当前核心技术难以向下兼容:
- 三电系统:SU7 采用 96.3kWh 电池包,支持 800V 高压平台,续航超 700km,而 10 万元车型通常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续航普遍在 400km 以下。若要维持小米的性能标准,电池成本将占整车售价的 40% 以上,难以盈利。
- 智能驾驶:小米 SU7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Orin-X 芯片及城市 NOA 功能,这些硬件成本超过 2 万元。而 10 万元级车型如比亚迪海豚、五菱星光仅提供基础 L2 功能,若强行搭载高阶智驾,会导致配置与价格失衡。
- 供应链:小米汽车初期产能集中在高端车型(如 2025 年规划交付 35 万辆,其中 SU7 Ultra 占比约 15%),尚未形成规模化采购优势,难以像比亚迪、五菱那样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
三、市场竞争:10 万元级市场的「红海困局」
当前 10 万元级新能源市场已被传统车企和新势力深度耕耘:
- 产品矩阵:比亚迪海豚(9.38 万起)、五菱星光 2025 款(10.98 万起)、吉利银河 L6(12.87 万起)等车型占据主流,覆盖轿车、SUV 等细分领域,且通过多年迭代积累了用户口碑。
- 政策导向:2025 年新能源补贴主要针对公交车、运营车辆(如北京公交换车补贴 8 万元),个人购车补贴大幅退坡,导致低价车型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 用户需求:该价位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且更关注续航、空间等基础性能,而非品牌溢价。小米若强行进入,需在续航(如提升至 500km)、智能化(如标配 L2)等方面突破,但这将导致成本失控。
四、产能与盈利:初期阶段的「生存法则」
小米汽车当前仍处于产能爬坡期:
- 交付压力:2024 年 SU7 交付量 13.69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主要依赖现有产线挖潜和二期工厂投产。若此时分散资源开发低价车型,可能导致高端车型交付延迟,影响品牌信誉。
- 盈利目标:2024 年小米汽车毛利率 18.5%,但调整后净亏损 62 亿元。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的高溢价是快速回血的关键,而 10 万元车型毛利率通常不足 10%,难以支撑研发投入。
- 供应链风险:低价车型需要更简化的供应链,但小米作为新玩家,尚未建立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例如,五菱星光 2025 款通过自研神炼电池降低成本,而小米目前仍依赖外部采购。
五、未来布局:2026 年的「低价试水」
尽管 2025 年未推出 10 万元车型,小米已在为未来铺路:
- 技术储备:申请 48V 混合供电电路专利,通过简化架构降低成本,未来或应用于低价车型。
- 产品规划:内部代号「昆仑」的增程车型预计 2026 年上市,采用「素车 + 选装」模式,基础版价格下探至 15 万元。这种模式既能控制入门门槛,又能通过选装提升利润。
- 全球化战略:计划 2027 年出海,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对低价车型需求旺盛,小米可能先在海外验证低价策略,再回流国内。
总结:短期聚焦高端,长期布局全市场
小米暂不出 10 万元车型,本质上是「高端立品牌、中端走量、未来下沉」的战略选择。在汽车行业,新品牌需要通过高端产品建立技术壁垒,再通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化逐步覆盖中低端市场。正如特斯拉用 Model S/X 树立标杆,再推出 Model 3/Y,小米的路径同样遵循行业规律。对于消费者而言,10 万元级市场已足够成熟,而小米的缺席反而为其高端化留出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