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智驾的核心增强功能围绕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展开,这一系统于 2025 年 2 月 26 日正式发布并全量推送,覆盖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流程,实现了高速、城市道路、复杂路口及停车场的无缝衔接。以下是其核心技术升级与功能突破:
一、全场景端到端能力
- 跨场景连贯体验
Xiaomi HAD 支持从停车位自动驶出、进入公共道路、应对城市复杂路况(如无保护左转、行人横穿),最终完成目标停车场的智能泊车。例如,车辆可在高速公路自动变道、绕行施工路段,进入城市后识别红绿灯并规划最优路径,最后在停车场自主寻找车位并泊入。
技术支撑: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的底层算法,结合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感知与拟人化决策。例如,系统可提前预判障碍物并规划绕行路径,急加速 / 急刹车频率降低 40%。
- 无图化与数据驱动
小米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优化算法,无需高精地图即可实现全国范围的智驾覆盖。例如,在未标注的施工路段,系统可通过实时感知调整路线,避免依赖滞后的地图数据。
二、硬件与算力升级
- 传感器配置
- 激光雷达:SU7 Ultra 标配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28 线,探测距离 200 米),结合 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实现 360° 无死角感知。
- 标准版差异:SU7 标准版仅配备 1 颗毫米波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导致夜间对锥桶、水马等障碍物的识别能力较弱,AEB 功能仅响应车辆、行人、二轮车。
- 算力与芯片
搭载双英伟达 Orin 芯片,总算力达 508 TOPS,支持每秒处理超 153 万点云数据,决策延迟降低至 100 毫秒以内。
三、场景化功能增强
- 高速领航辅助
- 自动变道:系统可根据导航路线自动完成超车、绕行,变道成功率提升至 98%。
- 施工路段处理:通过 SR 路面感知系统识别临时改道标识,提前减速并规划绕行路径。
- 城市道路突破
- 无保护左转:结合激光雷达与摄像头融合感知,系统可在路口识别对向来车、行人,自主完成左转动作。
- 复杂路口通行:通过 VLM 大模型理解交通信号(如交警手势),优化通行策略。
- 泊车与代客服务
- 代客泊车辅助: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召唤车辆,车辆自动从停车位驶出并前往指定地点接驾。
- 记忆泊车:支持停车场内的路线学习,车辆可自主泊入已记忆的车位,精度误差小于 30 厘米。
四、安全与用户体验优化
- 安全冗余设计
- 双系统备份:智驾系统与传统驾驶系统独立运行,确保在突发故障时驾驶员可无缝接管。
- AEB 逻辑升级:在驾驶员接管后,AEB 仍保持介入,避免因反应时间不足导致事故。
- 用户教育与权限管理
- 安全里程限制:用户需完成 1000 公里以上的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才能解锁 HAD 功能。
- 注意力监控:通过 DMS 驾驶员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若检测到分心则逐步降级智驾功能。
- 长期服务权益
2025 年下定 SU7 Ultra 的用户可终身免费使用 HAD 增强功能(价值 2.6 万元),包括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权益与车辆绑定。
五、行业定位与挑战
尽管小米 HAD 在硬件和场景覆盖上取得突破,但行业评测显示其仍处于第二梯队,与鸿蒙智行 ADS 3.0、小鹏 XNGP 等存在差距。主要短板包括:
- 全国无图覆盖:仅在部分城市实现无图化,多数区域仍依赖高精地图。
- 极端天气处理:暴雨、大雾等场景下传感器性能下降,需依赖驾驶员接管。
- 品牌信任度: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事故暴露了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引发公众对智驾安全性的质疑。
总结
小米 2025 年智驾增强功能以端到端全场景覆盖为核心,通过硬件升级、算法优化和长期服务权益提升竞争力。然而,技术成熟度与品牌信任度仍需时间验证,其能否在 2025 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取决于后续的场景泛化能力与安全口碑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