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肖爽作为小米汽车副总裁,在 2025 年的战略布局与市场动作中展现出关键作用。结合上海车展动态及小米汽车的整体发展,其核心工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海车展的战略决策与舆论应对
在 2025 年 4 月的上海车展上,李肖爽代表小米汽车宣布 SU7 Ultra 及全系车型参展,并明确回应备受期待的 SUV 车型 YU7 缺席的原因。他以 “该来的会以最好的状态来” 的表态,传递出小米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尤其是在 3 月底 SU7 高速 NOA 事故引发的安全性质疑背景下,暂缓 YU7 亮相被解读为争取技术优化与舆论降温的缓冲期。这一决策既避免了新车发布可能加剧的公众信任危机,也为小米争取了修复品牌形象的时间窗口。
车展期间,李肖爽主导的营销活动(如雷军亲自派发限量周边)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尽管展台在帽子领完后略显冷清,但 SU7 Ultra 的 1548 马力、1.98 秒破百等性能参数仍成为焦点。这一策略既巩固了 SU7 系列的市场热度(一季度交付 7.58 万辆),也为品牌高端化铺路 ——52.99 万元的 SU7 Ultra 定价已切入保时捷 Taycan 腹地。
二、产品矩阵与技术攻坚的核心推动者
李肖爽在小米汽车的产品规划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 SU7 系列的主要负责人,他推动该车型在 2025 年一季度以 75869 辆的销量成为中大型轿车市场的佼佼者,并通过 SU7 Ultra 的赛道级性能(如赛道版散热系统、双腔空气弹簧)强化技术标杆形象。同时,他对 YU7 的推迟上市决策(预计 6-7 月上市)体现了对供应链与测试优化的重视,例如雷军亲自拍摄的 “樱花照” 预热及工信部申报后的全面测试。
在技术层面,李肖爽主导的小米汽车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5 年计划投入 300 亿元重点突破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预研及 L4 级智能驾驶技术。SU7 系列搭载的环形投影屏、AI 绘画 / 写作座舱系统等创新,将 “智能驾驶” 与 “数字生活” 深度融合,而安全分 Beta 系统的内测则通过数据化手段提升用户驾驶安全感知。
三、供应链管理与产能扩张的关键执行者
面对 SU7 订单积压超 30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33 周的产能瓶颈,李肖爽推动二期工厂建设(2025 年中投产)、调整生产制度(两周休一天)并引入电池包直采策略,目标年内交付 30 万辆。他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经验(如 2022 年常驻上海负责供应链工作)帮助小米与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协同创新,例如联合发布电池安全技术以应对舆论危机。
此外,李肖爽在应对 SU7 高速事故时采取的措施(如免费安全检查、车门密封性优化),既体现了对用户安全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在危机管理中的决策能力。这种 “安全优先” 的策略在智能驾驶技术争议频发的行业背景下,成为小米重塑信任的关键。
四、品牌建设与全球化布局的参与者
李肖爽在品牌高端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U7 Ultra 的赛道级性能定位与雷军的纽北挑战计划,旨在提升小米在全球市场的品牌溢价。而 YU7 的定价策略(预计 30-40 万元)则瞄准理想 L7、问界 M7 等竞品,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抢占中高端 SUV 市场。
在全球化试水方面,李肖爽支持的 SU7 Ultra 出口计划(2025 年目标出口 20 万辆)将以欧洲高端市场为突破口,借助赛道成绩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东南亚市场的本地化合作布局也在推进,以降低关税与运营成本。
五、行业趋势与未来挑战
李肖爽面临的挑战包括:1)智能驾驶技术的用户信任重建,需通过透明化改进(如公开事故调查结果)与技术迭代(如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内测)化解质疑;2)产能扩张中的供应链风险,如芯片短缺与本土化生产经验不足;3)行业竞争加剧,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的技术迭代与华为、理想的智能化布局构成直接威胁。
总体而言,李肖爽在 2025 年的角色集中于战略执行、危机应对与技术落地,其决策既体现了小米 “技术为本” 的核心理念,也反映了跨界造车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务实调整。若能在产能、技术与全球化三大领域持续突破,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巩固国内头部地位,并向全球前十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