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在高速续航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突破,其核心车型通过电池技术、热管理系统、智能驾驶优化等多维度创新,在实际场景中实现了行业领先的高速续航表现。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车型的高速续航实测数据
- 小米 YU7(双电机四驱版)
- 冬季高速续航达成率 81.7%:在 - 10℃环境下,搭载宁德时代定制三元锂电池的 YU7,以平均时速 103.7km/h 行驶 1310 公里,全程开启空调制热(22℃),实际电耗 21.3kWh/100km,续航达成率较行业同级别车型提升约 18%。
- 技术亮点:
- 智能热管理系统:通过前馈控制算法预热电池至 25℃,行驶中双回路液冷系统将电芯温差控制在 ±1.5℃,电池组温度稳定在 28-32℃,显著提升低温环境下的电池活性。
- 三电系统协同优化:扁线油冷电机峰值效率达 97.2%,碳化硅电控系统降低开关损耗 30%,BMS 动态 SOC 估算误差压缩至 ±1.5%。
- 小米 SU7 Max(双电机四驱版)
- 高速续航达成率 77%:在常温环境下,搭载 101kWh 麒麟电池的 SU7 Max 以 110-120km/h 时速行驶 589 公里,消耗 94% 电量,实际续航达成率 77%,换算满电续航约 600 公里。
- 对比竞品:相比蔚来 ET7(标称 1055km,低温实测 680km)和极氪 001(标称 1032km,实测 750km),SU7 Max 在高速工况下的续航达成率更优。
- 小米 SU7 Ultra(三电机四驱版)
- 赛道级续航:搭载麒麟 Ⅱ 高功率电池(93.7kWh),CLTC 续航提供 520-630km 四档选择,支持 5.2C 超充(10%-80% 充电仅需 12 分钟),适配赛道高频次补能需求。
- 性能与续航平衡:尽管最大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但通过碳化硅逆变器和智能扭矩分配算法,高速巡航电耗控制在 25kWh/100km 以内。
二、技术创新与续航提升的关键因素
- 电池技术突破
- 半固态电池:2025 年测试车型采用 “固液混合” 方案(电解液含量<10%),能量密度达 400Wh/kg,CLTC 续航 1100km,支持 12 分钟补能 500km。
- 麒麟电池迭代:SU7 Max 搭载的麒麟电池通过 CTB 一体化设计,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83.7%,配合双面冷却板,充电全程电池温升控制在 8℃以内。
- 热管理系统
- 双模热泵技术:在 - 15℃环境下,SU7 的热泵系统无需开启 PTC 即可维持座舱温度,-20℃仍能从空气中吸热,制热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40%。
- 三热源逐级加热:电驱堵转、压缩机余热和 PTC 加热协同工作,电池加热功率达 18kW,-10℃环境下充电速度较竞品提升 50%。
- 智能驾驶与能耗优化
- Xiaomi Pilot 3.0:L3 级自动驾驶系统通过动态限速管理和路线优化,高速巡航能耗降低 15%。例如,在京沪高速测试中,系统自动调整跟车距离和变道策略,减少频繁加减速。
- 能量回收系统:支持高、中、低三档调节,制动能量回收效率达 35%,配合惯性滑行模式,高速工况下可额外增加约 50 公里续航。
三、充电网络与补能生态
- 超充网络布局
- 自建超充站:2025 年计划建成 500 + 座超充站,重点覆盖一线城市和高速服务区,支持 600kW 液冷超充,充电 5 分钟续航 400 公里。
- 第三方合作:接入 102 万根充电桩(含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高速服务区覆盖率达 88.1%,用户可通过 “小米充电地图” 实时查询充电桩状态。
- 超充技术细节
- 800V 高压平台:SU7 Max 和 YU7 支持 800V 超充,峰值功率 325kW,10%-80% 充电时间仅 19 分钟,电池温升控制在 8℃以内。
- 低温充电优化:BMS 主动启动脉冲自加热模式,在 - 8℃环境下将电池预热至 15℃再接入充电桩,避免低温析锂风险。
四、市场定位与竞品对比
- 车型覆盖
- 高端性能:SU7 Ultra 以 81.49 万元定价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凭借三电机、碳陶制动等配置,纽北圈速 6 分 46 秒,性能碾压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 主流市场:SU7 Max(29.99 万元)和 YU7(预计 35 万元起)主打长续航与性价比,CLTC 续航 810-820km,高速达成率 77%-81.7%,优于同价位的小鹏 G9 和极氪 001。
- 技术壁垒
- 自研优势:小米在碳化硅电控、固态电池、智能热管理等领域累计申请专利 56 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避免依赖供应商。
- 生态协同:澎湃 OS 系统整合小米 IoT 设备,用户可远程控制车内空调、座椅加热等功能,减少驻车能耗。
五、未来趋势与挑战
- 技术迭代
- 全固态电池:计划 2027 年量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50Wh/kg,续航目标 1500km+,适配第三代超级底盘。
- V2X 车路协同:接入 30 个城市智慧交通网络,通过信号灯优先通行等功能,进一步降低城市工况能耗。
- 市场挑战
- 供应链瓶颈:硫化物电解质原材料全球产能不足,2025 年自给率仅 30%,需依赖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 用户认知:尽管实测数据领先,但部分消费者仍对电动车高速续航存在 “虚标” 疑虑,需通过更多公开测试强化信任。
总结
2025 年小米在高速续航领域的突破,不仅体现在硬件性能的提升,更通过智能热管理、超充网络、生态协同等系统性创新,重新定义了电动车的真实场景续航标准。其核心车型在冬季低温、高速巡航等极端工况下的表现,已达到甚至超越传统燃油车的使用体验,为用户提供了 “无焦虑” 的长途出行解决方案。未来,随着固态电池和车路协同技术的落地,小米有望在续航与智能化领域进一步拉开与竞品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