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并未推出官方独立运营的 “小米专车” 服务。从现有信息来看,小米在出行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智能汽车生态和第三方合作服务上,而非直接涉足网约车市场。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小米在出行领域的现有布局
- 小米汽车与共享出行的间接关联
小米汽车(如 SU7、YU7 等车型)的用户可通过第三方平台(如滴滴、高德等)注册成为专车司机,将车辆用于共享出行服务。例如,程力汽车集团官网曾发布指南,介绍如何将小米 SU7 纳入专车服务体系,强调其续航能力和环保优势。但这属于车主的个人选择,并非小米官方运营的专车品牌。
- 高端手机用户的增值服务
2024 年,小米在香港推出针对 Xiaomi MIX Flip 用户的 “VIP 尊享服务”,其中包含一次由龙腾出行提供的专属礼宾车接机服务,使用特斯拉 Model Y/S 等车型。该服务仅限特定时间段内购买手机的用户,且覆盖范围限于香港地区,属于短期促销活动,并非长期的出行服务。
- 智能汽车生态与互联互通
小米的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强调通过澎湃 OS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家居的无缝协同。例如,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远程控制车辆,或在车内联动智能家居设备。这种生态整合更多是提升用户体验,而非直接提供出行服务。
二、小米未涉足专车服务的可能原因
- 市场竞争与政策挑战
2025 年网约车市场已高度饱和,滴滴、高德等平台占据主导地位,新进入者面临激烈竞争。此外,政策监管严格,如重庆市交通局 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心城区网约车运力远超需求,日均订单量下降 14.1%。小米若进入该领域,需投入大量资源应对合规问题和市场份额争夺。
- 战略重心在智能汽车研发
小米汽车 2024 年销量达 13.69 万辆,2025 年计划投入 300 亿元研发资金,重点推进智驾技术和新车型(如 SU7 Ultra、YU7)。雷军多次强调 “统一智能汽车生态标准”,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共识,旨在通过技术共享提升行业效率,而非直接运营出行服务。
- 第三方合作模式的局限性
小米通过与龙腾出行等第三方合作提供增值服务,或允许车辆接入共享平台,这种轻资产模式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利用现有资源。例如,小米汽车用户可通过 “出行 365” App 购买汽车票、火车票,但该应用主要提供票务服务,而非专车运营。
三、未来可能性与用户需求分析
- 潜在场景与技术储备
小米的 AIoT 平台已连接超 9 亿设备,若未来推出专车服务,可能整合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技术,提供差异化体验。例如,用户可通过小米手环无感解锁车辆,或在车内语音控制家居设备。
- 政策与市场变化的影响
若网约车行业出现新的政策红利(如自动驾驶试点),或市场需求转向高端化、定制化,小米可能通过生态链企业或合资方式切入。例如,小米曾与一汽、比亚迪等探讨技术合作,未来可能联合推出共享出行解决方案。
- 用户误解与信息混淆
部分用户可能将小米汽车的共享使用场景(如第三方专车)误认为是小米官方服务,或混淆 “小米专车” 与其他品牌的同名服务。需注意,目前市场上的 “小米专车” 多为第三方司机使用小米汽车提供的服务,与小米公司无关。
四、总结与建议
目前,小米在 2025 年并未推出官方的 “小米专车” 服务,其出行相关业务主要围绕智能汽车生态和第三方合作展开。若用户关注小米的出行服务,可留意以下动态:
- 小米汽车生态升级:关注澎湃 OS 系统的更新,以及与第三方出行平台的合作进展。
- 政策与市场变化: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网约车行业的监管调整可能带来新机遇。
- 第三方服务:小米汽车用户可通过滴滴、高德等平台将车辆用于专车服务,但需自行承担运营成本和风险。
建议用户以小米官方公告为准,避免误信非官方信息。若需使用专车服务,可选择现有主流平台,并关注其与小米生态的联动功能(如通过小米账号登录或积分兑换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