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呈现出自建工厂为主、代工合作为辅的格局。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的主要产能来自北京自建工厂,同时与东风汽车在武汉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未来可能通过代工模式补充产能。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 北京工厂一期与二期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一期工厂自 2024 年 3 月投产以来,已实现小米 SU7 系列的量产。该工厂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通过 24 小时双班倒的极限生产模式,实际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2024 年单月产量最高达 2.4 万辆。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超过 30 万辆。两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自有产能将达到 45 万辆 / 年,基本覆盖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武汉工厂的规划与进展
小米自 2021 年起与湖北省政府洽谈在武汉建厂,计划利用当地汽车产业集群优势覆盖中部及西部市场。目前,武汉工厂的筹备进入关键阶段:
- 东风云峰工厂的潜在合作:小米工程师已入驻东风日产武汉云峰工厂,该工厂具备燃油车、混动及纯电车型的柔性生产能力,年产能 30 万辆,当前因日产车型销量低迷导致产能闲置。
- 政策推动与分歧:湖北省政府积极促成合作,但东风汽车对代工模式存在顾虑,担心失去岚图车型的政府补贴(每辆约 3 万元),且希望在合作中获得更多话语权。截至 2025 年 3 月,双方尚未正式签约,但市场传闻称合作协议可能于年底前公布。
二、代工合作的可能性
- 东风云峰工厂的代工预期
若小米与东风达成协议,武汉云峰工厂可能成为其首个代工厂。该工厂已为岚图汽车代工生产岚图知音,验证了其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小米若入驻,可与岚图共享产能,盘活闲置资源,符合国家 “优化产能结构” 的政策导向。
- 其他潜在代工伙伴
早期传闻的长城、富士康、比亚迪等候选企业尚未在最新信息中得到确认。小米已通过 “先代工后拿资质” 模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且自建工厂产能充足,因此代工更多作为应急补充,而非长期依赖。
三、产能与交付目标的匹配
小米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现有北京一期工厂实际产能约 30 万辆 / 年(超负荷运转),二期工厂投产后自有产能将达 45 万辆,理论上可满足需求。但考虑到 SU7 Ultra 等新车型的订单激增(3 天锁单超 1 万辆),以及规划中的 SUV 车型上市,小米仍需预留产能弹性。若武汉工厂顺利投产,可进一步缓解压力。
四、政策与资质保障
小米已通过工信部独立生产资质审查,无需再借用北汽越野的资质。其自建工厂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且武汉工厂若落地,将通过盘活存量产能规避重复建设风险,符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要求。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产能来自北京自建工厂,武汉东风云峰工厂可能作为代工补充。尽管与东风的合作尚未官宣,但工程师入驻及政府推动显示合作进入实质阶段。未来,小米可能通过 “自建 + 代工” 双轨制应对市场需求,同时探索其他潜在代工伙伴以增强供应链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