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主要依托自建工厂,尚未有官方确认的外部代工厂合作。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产能
- 北京双工厂布局
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是当前核心产能来源。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揭幕,年设计产能 15 万辆,实际产能通过双班制提升至月产 1.2 万辆。二期工厂紧邻一期,2025 年 6 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第二款车型 YU7,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与一期合计达 30 万辆。两座工厂均由小米旗下景曦科技承建,实现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全流程自动化,每小时产能 40 辆。
- 武汉工厂建设中
武汉生产基地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 2000 亩,面积为相邻小鹏工厂的三倍,预计 2026 年投产。该基地将辐射华中市场,与北京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但 2025 年尚未参与实际生产。
二、代工传闻与资质合作
- 资质借用与代工区分
2023 年小米 SU7 申报时曾借用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但实际生产仍在自建工厂进行。这一操作是因新能源汽车需 “双资质”(发改委投资准入 + 工信部生产资质),小米当时尚未完全获得后者。随着自建工厂投产,资质问题已解决,北汽仅为历史合作方。
- 与江淮、东风的谈判
市场曾传闻小米与江淮合作代工 20 万元以下车型,但小米官方回应 “一切以官方披露为准”。此外,小米与东风探讨利用武汉云峰工厂闲置产能,但因东风不愿沦为代工厂、担心失去政府补贴等分歧,合作尚未落地。
三、2025 年产能规划与市场表现
- 产能目标与交付数据
小米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较 2024 年的 13.7 万辆大幅提升。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量已超 20 万辆,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主要依赖北京工厂的高效生产。二期工厂投产后续航 YU7 的产能爬坡,进一步缓解 SU7 的交付压力。
- 供应链与技术投入
小米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池(比亚迪弗迪、宁德时代)、电机(联合电子、汇川技术)均通过外部采购,但生产环节由自建工厂主导。此外,小米加速布局 AI 和智能驾驶技术,计划通过自研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未来代工可能性
尽管目前以自建为主,但若 2025 年订单激增导致产能不足,小米可能重启与传统车企的代工谈判。例如,东风云峰工厂具备 30 万辆年产能,且部分产线闲置,可作为潜在合作对象。此外,武汉工厂投产后,若产能仍紧张,不排除引入其他代工伙伴。
结论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厂尚未有官方确认,主要产能来自北京自建工厂(一期和二期)。 尽管存在与北汽、江淮、东风等车企的合作传闻,但均未落地。随着武汉工厂建设推进和订单增长,未来可能引入外部代工,但当前生产体系仍以自主制造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