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5 年最新信息,小米智能驾驶技术已实现从硬件到功能的全面升级,其核心产品Xiaomi Pilot 3.0和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展现出以下技术特征与落地进展:
一、硬件架构与功能定位
- 传感器配置
小米 SU7 Ultra 搭载1 颗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 + 12 颗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配合自研 RISC-V 车规级芯片,算力支持 30B 参数大模型运行。这一配置已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的硬件要求,可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等复杂场景。
- 功能分级与法规适配
- L2++ 级基础能力:当前量产车型(如 SU7 Pro/Max)默认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红绿灯识别等功能,事故率较人类驾驶降低 8.5 倍。
-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硬件预留 L3 功能接口,需待国内法规开放后通过 OTA 解锁。北京市自 2025 年 4 月 1 日起允许 L3 级自动驾驶合法上路,小米已启动首批车型的法规认证工作。
- 端到端全场景突破
Xiaomi HAD 系统实现 “停车位到停车位” 的无缝衔接,支持无图城市道路通行、急刹预判等拟人化决策。该系统需用户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后激活,轨迹平滑度较传统方案提升 40%。
二、技术路径与行业定位
- 数据闭环与生态协同
小米依托 9 亿 AIoT 设备构建跨场景数据网络,日均处理 2000 万训练片段。例如,用户家中的米家摄像头可提前识别小区路况,车辆驶出地库时自动规划最优路线。
- 差异化竞争策略
- 成本控制:自研芯片与供应链整合使激光雷达成本降至 3000 元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50%。
- 场景深耕:针对家庭用户高频场景(如接送孩子、超市购物)优化算法,高速 NOA 接管率降至 0.5 次 / 百公里。
- 行业地位与挑战
小米在 2025 年上海车展发布的 YU7 车型搭载 X-Pilot 4.0 系统,城市 NOA 覆盖 45 个城市,但第三方评测显示其极端场景处理能力仍落后于华为、小鹏。工信部近期加强智驾宣传监管,小米需在功能命名与责任划分上进一步合规化。
三、法规与商业化进展
- 政策突破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 L3 级事故责任可由系统承担,小米正联合地方政府开展道路应用试点。2025 年 Q3 交付的 SU7 Ultra 将成为首批支持 L3 功能的车型之一。
- 用户教育与风险管控
小米要求 L3 功能用户完成 20 小时虚拟座舱培训,并强制安装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事故数据显示,L2 级辅助驾驶的误用率高达 37%,小米通过 AI 语音提醒与界面警示降低操作风险。
- 全球化布局
小米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市场,其智驾系统已通过 UN R157 法规认证,支持德国高速公路的 L3 级自动驾驶。
四、未来展望
- 技术迭代:2025 年 Q4 将推送 BEV+Transformer 架构的 Xiaomi Pilot 4.0,实现无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
- 生态延伸:小米超充网络 2025 年覆盖 500 + 站点,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与智驾形成协同效应。
- 行业影响:若 2026 年 L3 渗透率突破 15%,小米凭借 “硬件 + 生态” 双轮驱动,有望占据全球 L3 + 市场 12%-18% 份额。
综上,小米 2025 年智驾技术已具备 L3 级硬件能力,功能落地取决于法规进度与用户信任度。其核心优势在于生态协同与成本控制,挑战则是极端场景可靠性与合规化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