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在北京不仅拥有生产基地,还在汽车制造领域形成了规模化产能布局。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北京亦庄的核心生产基地
1. 一期工厂已全面投产
-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紧邻环景西一路与亦通街,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
- 产能与交付:2024 年 4 月正式交付首款车型 SU7,日产能逐步提升至接近 300 辆,2024 年全年交付量达 13.6 万辆,占小米汽车总销量的 90% 以上。
- 技术布局: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具备全流程智能制造能力,采用 800V 高压平台、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等技术。
2. 二期工厂进入投产倒计时
- 建设进展: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通过规划验收,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超 30 万辆,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目标:投产后小米汽车整体年产能将突破 45 万辆,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其中二期工厂主要生产新车型 YU7(中大型纯电 SUV)。
- 战略意义:二期工厂采用 “零碳工厂” 设计,屋顶光伏发电覆盖 30% 能耗,与北汽蓝谷等本地供应商合作构建绿色供应链。
二、小米智能硬件工厂:昌平区的未来制造标杆
1. MI PARK 项目落地
- 项目定位:位于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占地 14.4 公顷,涵盖智能工厂、AIoT 总部基地、清河大学等,目标打造 “全球手机智能制造新标杆”。
- 产能规划:首条产线于 2024 年底投产,设计年产能 1000 万台高端智能手机,主要生产小米数字系列旗舰机型,2025 年 Q1 已实现月产 50 万台。
- 技术创新:工厂采用 AI 质检系统(缺陷识别率 99.98%)、AGV 物流机器人(物料周转效率提升 40%),并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应用。
2. 研发与生产协同
- 智慧产业园配套:紧邻小米智慧产业园(2022 年交付),该园区聚集 5000 名研发人员,负责汽车电子、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研发,与 MI PARK 工厂形成 “研产一体” 闭环。
- 政策支持:北京市政府将 MI PARK 纳入 “高精尖产业项目库”,享受土地出让金减免、绿色信贷等政策,2025 年获得市级产业基金 10 亿元投资。
三、北京工厂的战略价值
1. 区域产业升级引擎
- 汽车产业集群:亦庄工厂带动周边 300 家零部件企业(如宁德时代北京基地、地平线芯片工厂),形成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带。
- 智能制造示范:昌平工厂入选北京市 “灯塔工厂” 培育名单,其 “黑灯产线”(全自动化率 95%)成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样板。
2. 生态链整合枢纽
- 车家互联:汽车工厂生产的 SU7/YU7 车型支持与小米智能家居设备无缝联动,2025 年 Q2 将开放 “手机 - 汽车 - 家居” 跨设备协同功能。
- 供应链协同:北京工厂与武汉、印度等海外基地形成 “南北呼应”,例如昌平工厂生产的手机芯片可直接供应亦庄汽车工厂的车载系统。
四、未来发展展望
1. 产能扩张计划
- 三期工厂储备:亦庄二期工厂旁预留 52 公顷工业用地,规划建设三期工厂,聚焦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产业化。
- 海外产能补充:武汉工厂(2000 亩)2025 年启动建设,主攻华中市场,北京基地则专注高端车型生产与技术研发。
2. 政策与市场机遇
- 北京市产业政策:《北京市促进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汽车与消费电子融合创新,小米北京工厂可享受最高 3000 万元的节能改造补贴。
- 消费升级红利:北京及周边地区贡献小米汽车 35% 的订单,工厂通过 “直营 + 授权” 模式(如通州马驹桥苏宁大卖场专卖店)缩短交付周期。
总结
2025 年,小米在北京的工厂布局已从单一的手机制造升级为 “汽车 + 智能硬件” 双轮驱动的产业生态。亦庄汽车超级工厂与昌平智能硬件基地形成互补,前者瞄准新能源汽车市场,后者巩固高端手机地位。这种布局不仅契合北京市 “高精尖” 产业定位,也为小米在全球竞争中构建了技术与产能的双重护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