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上海生产基地的最新动态,目前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汽车的核心产能布局仍集中在北京,上海基地尚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上海基地的历史传闻与现状
- 2022 年的 “乌龙事件”
2022 年曾有媒体报道称小米计划在上海新建第二工厂,但小米官方随后澄清为 “招标公司操作失误”,实际仅委托上海公司进行项目招标。这一事件表明,上海基地在当时尚未进入正式规划阶段。
- 2025 年的最新传闻
2025 年 4 月,天眼查等平台出现 “小米第三工厂或选址上海” 的非官方消息,但未得到小米官方确认。结合小米汽车的公开战略(如北京二期工厂 2025 年 7 月投产、武汉基地规划中),上海基地的建设可能仍处于前期调研或备选阶段,而非既定计划。
二、小米汽车的核心产能布局
- 北京工厂:当前主力生产基地
- 一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生产和产线优化,实际产能已提升至 30 万辆 / 年(月均 2.5 万辆),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7 月投产,初期年产能 30 万辆,优化后可达 50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小米 YU7(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产能规划:北京两期工厂满产后,总产能预计超 80 万辆 / 年,覆盖小米中高端车型需求。
- 武汉基地:潜在产能补充
小米已在武汉经开区布局新工厂,规划产能尚未公开,但定位为 “中高端新车型生产基地”,可能承接增程式混动车型或未来旗舰产品。
三、上海基地的潜在价值与挑战
- 选址优势
- 供应链协同: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宁德时代、上汽集团等核心汽车产业链企业,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
- 市场辐射:上海是新能源汽车消费高地,辐射华东市场(占全国新能源车销量约 30%),建厂可缩短交付周期。
- 政策支持:上海对智能汽车产业有明确扶持政策(如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充电设施补贴),可能吸引小米落户。
- 面临的挑战
- 土地与成本:上海工业用地价格较高,且环保标准严格,可能增加建厂成本。
- 产能过剩风险:2025 年国内新能源车产能预计突破 3000 万辆,而市场需求约 2500 万辆,小米若在上海扩产需谨慎评估市场消化能力。
- 竞争压力:上海已聚集特斯拉、蔚来、上汽等车企,小米需在技术或成本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四、小米汽车的产能策略与未来动向
- 产能爬坡计划
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 2025 年总产能将达 80 万辆,预计销量目标为 50 万辆(SU7 系列 30 万辆、YU7 及其他车型 20 万辆)。若市场需求超预期,可能通过租赁或收购现有工厂快速扩产。
- 技术与供应链布局
- 自研技术:小米 SU7 采用 9100 吨大压铸机、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 供应链管理:通过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保障电池供应,同时加速芯片国产化(如地平线征程 5 芯片)以应对美国技术限制。
- 出海战略
小米计划 2030 年前进入欧洲市场,上海若建厂可能承担出口车型生产任务,但当前重心仍在国内市场。
五、总结与展望
- 上海基地短期难落地:现有信息显示,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产能重心仍在北京和武汉,上海基地尚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作为远期规划备选。
- 产能扩张逻辑:小米通过北京工厂 “极限挖潜” 和武汉、上海等潜在基地,试图复制手机行业 “高性价比 + 快速迭代” 策略,但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
- 行业影响:若上海基地未来落地,将加剧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能竞争,可能推动区域供应链整合与技术创新。
建议关注小米汽车官方公告及上海政府产业规划,以获取上海基地的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