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是否属于 “智商税”,需要从技术配置、市场定位、用户反馈及行业竞争等多维度综合评估。结合当前市场信息与用户争议,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核心争议点:技术短板与安全质疑
- 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
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的表现引发争议。例如,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车辆在 NOA 模式下未能有效识别施工隔离带,导致碰撞后爆燃。事故暴露了其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设计缺陷 —— 仅响应车辆、行人等目标,对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不敏感。相比之下,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通过自研电控系统实现了更精准的动力分配与风险预判。
- 电池安全与碰撞防护
事故车辆在碰撞后 13 秒内爆燃,引发对电池防护设计的质疑。尽管小米强调起火原因为 “撞击导致系统受损”,但部分用户指出其电池底部抗冲击能力不足,且未配备机械解锁装置,导致救援延迟。对比蔚来 ET7 的 150kWh 电池包(全球首个实测续航超 1000km 的车型)和换电安全机制,小米在电池技术上仍有差距。
- 电控系统依赖外部供应商
小米 SU7 的牵引力控制系统(TCS)采用博世的轮上控制方案,而非自研的动态扭矩分配系统。这导致车辆在全动力输出时易出现偏转,尤其在湿滑路面或高速变道时稳定性不足。反观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均通过自研电控系统实现了毫秒级动力调节。
二、产品定位与性价比:高端化与传统用户的冲突
- 价格区间突破小米传统定位
小米 SU7 Ultra 售价高达 52.99 万 - 81.49 万元,远超其手机业务的性价比标签。尽管配置了三电机系统(1138kW 功率、1.98 秒破百)、碳纤维车身等高性能组件,但对比同价位的蔚来 ET7(42.8 万 - 51.6 万元),后者在自动驾驶(NAD 系统)、换电服务及豪华内饰上更具优势。
- 智能化生态的差异化优势
小米 SU7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人车家全生态”,例如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的无缝联动,以及澎湃 OS 2.0 的交互体验。其 81.49 万元的纽北限量版车型,通过赛道级性能(纽北圈速 6 分 46 秒)吸引了部分科技爱好者。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功能的实际价值可能不及传统车企的成熟技术。
- 政策补贴与市场接受度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如海南、西安等地的充电补贴)降低了购车成本,但小米高端车型的价格仍超出多数家庭预算。尽管 SU7 月销量突破 2.9 万辆,但事故后舆情显示,消费者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可能影响长期市场表现。
三、行业对比与用户选择建议
- 竞品横向对比
- 性价比市场:20 万元级的极氪 007(CLTC 续航 688km、10.5 分钟快充)和特斯拉 Model 3(634km 续航、超级充电网络)在续航与补能效率上更具优势。
- 高端市场:蔚来 ET7 的换电服务、理想 L9 的家庭场景优化,均提供了比小米更成熟的解决方案。
- 技术投入:小米 2025 年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重点投向 AI 与自动驾驶,但短期内难以超越特斯拉(FSD)、华为(ADS 2.0)的技术积累。
- 用户需求匹配
- 科技尝鲜者:若追求极致性能(如 350km/h 极速)和生态互联,小米 SU7 Ultra 的高价可视为 “技术溢价”。
- 实用主义者:同价位下,蔚来 ET7 的换电便利性、比亚迪汉 EV 的刀片电池安全性更值得选择。
- 价格敏感型用户:20 万元级的极氪 007、深蓝 SL03 等车型,在续航与配置上更具性价比。
四、结论:智商税与否取决于用户需求
- 核心结论
- 非智商税场景:若用户看重小米生态整合、赛道性能或品牌忠诚度,且能接受智能驾驶的局限性,SU7 的高价可视为 “为创新买单”。
- 智商税场景:若用户追求稳定可靠的产品、成熟的技术(如换电、自动驾驶),或对安全性能要求极高,小米 SU7 的高价可能缺乏足够支撑。
- 决策建议
- 试驾体验:重点测试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如施工路段、雨天湿滑路面。
- 长期可靠性:关注电池寿命、电机故障率等数据,避免成为 “技术试验品”。
- 政策与服务:利用新能源补贴降低购车成本,同时考察小米的售后网络与事故响应能力。
小米汽车的争议本质是 “技术创新” 与 “用户安全” 的平衡问题。其产品力在性能与生态上具有亮点,但在核心技术(如电控、电池安全)和品牌溢价上仍需时间验证。对于多数消费者,建议持观望态度,优先选择技术成熟、口碑稳定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