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量产车型,凭借高性价比、智能化配置和性能表现,已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焦点。其口碑呈现 “销量强劲、质量可靠、智驾受捧但争议并存、售后短板凸显” 的多元格局,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市场表现:销量领跑中高端市场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销量持续攀升。2025 年第一季度,其以 75,869 辆的销量登顶中大型轿车榜首,远超奥迪 A6L、比亚迪汉等传统豪强。这一成绩得益于其21.59 万 - 29.99 万元的定价策略,精准覆盖了 20 万 - 30 万元主流消费区间,同时提供后驱、四驱等多种版本,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此外,小米生态的加持(如车家互联、手机跨端投屏)吸引了大量科技爱好者和年轻用户,进一步推动销量增长。
二、质量与可靠性:专业机构认可,用户反馈两极
- 第三方质量榜单表现优异
车质网 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质量榜单显示,小米 SU7 以低质量风险指数位列亚军,仅次于特斯拉 Model Y。杰兰路研究也指出,其产品质量风险指数为 79,超越宝马等豪华品牌。这一成绩得益于小米对供应链的严格把控,例如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联电汇川高转速电机等核心部件,并通过 10 万公里严苛路测验证。
- 用户实际体验:亮点与槽点并存
- 正面反馈:
- 续航扎实:CLTC 工况下续航达 700-830 公里,冬季 - 20℃实测续航达成率 56.4%,优于多数竞品。
- 动力强劲:双电机四驱版零百加速 2.78 秒,最高车速 265 公里 / 小时,性能对标百万级燃油车。
- 智能座舱流畅:澎湃 OS 系统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 1.49 秒冷启动和跨端互联,车机交互体验领先行业。
- 负面争议:
- 内饰工艺粗糙:部分车主反映车门塑料件划痕、麂皮瑕疵等问题,疑似批次质量问题。
- 底盘调校激进:离地间隙仅 138 毫米,通过性差,易托底;运动化悬架导致颠簸路面舒适性不足。
- 智驾系统存隐患:2025 年 3 月德上高速事故中,NOA 功能未及时识别施工路段改道,引发对智驾安全性的质疑。
- 正面反馈:
三、智能驾驶:功能领先但争议频发
小米 SU7 全系标配高速 NOA 和城市 NOA 功能,支持自动变道、泊车等,且免费开放(对比特斯拉 FSD 需额外付费),成为吸引用户的核心卖点。其搭载的 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系统,通过 11.45 EFLOPS 算力和 1000 万场景片段积累,在高速场景表现稳定。然而,以下问题仍引发争议:
- 硬件配置差异: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方案,复杂路况下感知能力受限。
- 事故责任模糊:多起事故中,系统在碰撞前毫秒级退出智驾,导致驾驶员来不及接管,车企以 “L2 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负责” 为由拒绝赔偿。
- 用户认知偏差:66% 用户将 L2 级辅助驾驶误认为自动驾驶,56% 事故因 “接管延迟” 导致。
四、售后服务:网点不足,用户体验待提升
随着销量激增,小米 SU7 的售后服务短板逐渐显现:
- 网点覆盖不足: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仅 33 家官方服务中心,集中在省会和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车主需跨城维修(如湖北车主补漆需往返 700 公里)。
- 维修效率低下:上海车主预约售后需排队半个月,部分服务中心凌晨放号,堪比 “挂名医”。
- 政策执行争议:部分车主反映内饰瑕疵、交付延迟等问题处理不及时,补偿方案(如 3000 积分)难以令用户满意。
尽管小米已启动授权服务中心招募,但进展缓慢,用户对售后服务的不满仍是口碑痛点。
五、市场竞争:性价比突出,生态优势显著
与竞品相比,小米 SU7 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 价格与配置平衡:21.59 万元起售,标配座椅通风 / 加热、车载冰箱等,对比特斯拉 Model 3(缺乏座椅通风)和比亚迪汉 L EV(入门版无激光雷达),性价比更高。
- 生态互联优势:支持 1000 + 米家设备联动,如远程控制家中空调、灯光等,场景化体验领先。
- 性能对标高端:SU7 Ultra 版搭载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碳纤维部件和空气动力学套件提升赛道性能,重新定义豪华标准。
然而,品牌成熟度(如特斯拉充电网络)和长期可靠性(如电池衰减)仍是其短板。
六、总结:销量亮眼,短板待补
小米 SU7 凭借高性价比、智能化配置和性能表现,已在 20 万 - 30 万元市场站稳脚跟,销量和质量获专业机构认可。但售后服务网络不足、智驾安全性争议、内饰工艺粗糙等问题,制约了其口碑进一步提升。对于消费者而言,若注重科技体验和性价比,小米 SU7 是值得考虑的选择;若追求品牌溢价和成熟服务,特斯拉、比亚迪等竞品可能更稳妥。未来,小米需加速完善售后体系、优化智驾算法,并通过 OTA 升级解决用户痛点,方能在激烈竞争中持续领跑。